近日,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身在沈阳的油画《先锋》的持有人于先生,并就该油画的一些敏感问题展开了深入而坦率的对话。
(以下记者简称“记”,于先生简称“于”)
关于人物 任老是“真先锋”
“任老之于‘先锋’,名实相符,是‘真先锋’,非‘伪先锋’,老人家的先锋精神由来已久”
记:这是一幅怎样的油画?
于:这幅油画不仅仅是一幅油画。文以载道,画亦应载道,当代艺术务必反映当代思潮。何谓当代思潮?本人的理解是“真”,这种价值观不同于唯美、遁世,更有别于甚嚣尘上的伪波普。
记:油画《先锋》的主人公是谁?
于:曾任辽宁、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任仲夷同志。
记:这幅油画为何冠以“先锋”之名?
于:著名经济学家、曾任辽宁大学校长的冯玉忠先生给任老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任仲夷是邓小平理论最伟大和最坚定的实践者”。本人认为,任老之于“先锋”,名实相符,是“真先锋”,非“伪先锋”,老人家的先锋精神由来已久,从历史上看大致可划分为几个阶段。
其一,1914年出生的任老,在其21岁时便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学生运动,之后担任北平中国大学党支部书记。
其二,1977年初春,任老奉调主政辽宁。及至1978年底,全省共清查出集团性的冤假错案1300多起,其中广为人知的是任仲夷在1979年“擅自”为“钦犯”张志新平反昭雪。正是有了这次“擅自”,才有了张志新烈士矗立在沈阳青年公园中心的半身塑像。
其三,1980年11月,肩负着党和国家的重托,任老走向了改革开放的最前线,“杀出一条血路”,南粤大地从此“旧貌换新颜”。1983年,由霍英东先生领衔投资5000万美元的广州白天鹅宾馆落成营业,这是中国内地最早利用外资兴建的五星级酒店。
其四,在人生的最后岁月里,这位有着近70年党龄的老共产党人一次次说出“不合时宜”的真话,一次次为改革大声疾呼!“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先生对党始终保持理性的忠诚,毫无疑问,先生是一个不忘革命初衷的人,一个能摆脱既得利益羁绊的人,一个能遵从良知召唤、敢讲真话的人。他不像一般政客那样伪善虚伪、投机拍马,保留着罕见的坦荡、无私与勇气。胆被摘除,他说自己已经‘浑身是胆’;切掉了胃,他说自己从此‘无所畏(胃)惧’;单目失明,他说自己‘一目了然’;一耳失聪,他说自己‘偏听不偏信’;及至双目几乎失明,他说自己已经到了‘目中无人’的境界!任老耄耋之年的故事既鲜为人知,更可圈可点,演绎出一曲高亢的‘世纪绝唱’!”难怪撰写过《社会主义四百年》、转任山西的学者型省长于幼军在追忆“忘年之交的良师益友”时发出如此感慨:“20年来,任老给了我太多太多,而我惟一能够报答的,就是铭记他的教诲,以他为楷模,一心一意扑在党的事业上,鞠躬尽瘁当好人民公仆”。
关于作者 是辽宁女画家
“她目前不太知名,但对人物内心的理解富有独特的穿透力。创作《先锋》历时3月有余”
记:可否透露一下《先锋》的作者?
于:《先锋》的作者系辽宁籍女画家,目前不太知名,尚无圈内流行的“码头、位头、年头”,即所谓“三头”级行头,但其作品品质正处于上升期。
从某种程度上讲,女性视角周到细腻,对人物内心的理解富有独特的穿透力。她历来是用心来作画,眼和手仅为“辅助工具”,画作力求“映真”。《先锋》即是两易其稿,创作跨度从冬天到春天,历时3月有余。
记:《先锋》的技法看来很不“先锋”?
于:是的。确属不够“先锋”的“老油画”,即传统的“架上油画”。“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共广东省委原第一书记、广东省军区原第一政委”,所以画中人物的这些身份,不会给画家留出充分的表现空间。
记:为何选择这个面世档期?
于:需要做出更正的是,首发油画《先锋》广告的《凤凰周刊》2007年第10期的出版日是4月5日,即“浅潭绝行路,青伞压坟头”的清明时节,而不是众多媒体报道中的4月8日。确定这个档期,是本人及周围诸多朋友的共识,旨在纪念任僖耐?局髡?赡?0周年,以志“无限缅怀、无限遗憾、无限敬重”。
记:您认为这幅油画的最佳归宿在何方?
于:广东省博物馆便可担纲此任。吴南生等老一辈送别任仲夷的挽联“神州痛失骄子,岭表永怀至人”,即应道出此意。
关于价格 无法为其定价
“艺术品投资不能急功近利,《先锋》也不例外,我要做的是‘重在展示,聆听共鸣,货卖识家’”
记:油画《先锋》的底价1115万美元从何而来?
于:任老无价!作为世上首幅公开发表、着意承载任仲夷同志先锋精神的当代艺术品,本人无法为其定价,不得已才用老人家的忌日“(2005年)11月15日”的数字作为该油画的底价。
记:作为中国当代油画,1115万美元是不是目前的天价?
于:本人始终认为,艺术品投资绝不是急功近利的事情,油画《先锋》也不例外,本人要做的是“重在展示,聆听共鸣,货卖识家”。
记:您是否注意到中国嘉德推出的油画《黄河颂》?
于:《先锋》与《黄河颂》有相通之处,均系“红色经典”。《黄河颂》画面背景宽阔、幽远、隐约,其美感符合陈逸飞先生一贯的浪漫风格。假如山巅之上持枪傲立的战士换作稚气未褪的“红小鬼”或小八路,整幅油画的意境会有相当提升。
记:《先锋》有无可能走进拍卖行?
于:暂时没有这种想法。
记:《先锋》的推广为何仅采用广告形式?
于: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泡沫说”引起本人警觉,传统的纸媒路径应相对可靠,明码实价可摆脱恶炒之嫌。《先锋》先后在《凤凰周刊》第10期、《新民周刊》第14期、《收藏》第5期刊出后,收效果然显著,各界咨询渐入佳境。
关于炒作 名人肖像非禁区
“即便‘借名炒作说’成立,那么本人为何不借他人之名,比任仲夷同志地位高、名气大的人不算罕见嘛!”
记:有人认为“不排除画品持有人有借任老之名炒作的嫌疑”,您怎么看?
于:名人肖像向来不是什么创作或收藏禁区,没有任何画家或藏家出于担心“借名炒作”之嫌而摒弃名人肖像。恰恰相反,肖像类作品的艺术成就及大拍成交记录不胜枚举。即便“借名炒作说”成立,那么本人为何不借他人之名,比任仲夷同志地位高、名气大的人不算罕见嘛!
记:是否考虑过肖像权问题?
于:本人曾专门咨询过法官、律师朋友,大家的意见很一致:任老曾是拥有公权的公众人物,公众人物让渡部分私权为现代社会的通例和共识。肖像权当然是被让渡私权之一,况且油画《先锋》显无恶搞、贬损、诋毁主人公之意。正如任老之孙任意在祭文《致亲爱的爷爷》中的深情表述那样:“我也感到我的爷爷并不仅仅属于我们的家人,而是属于社会,属于人民!”
关于买家 任老子女有压力
“任老的子女很可能对《先锋》视而不见,油画《先锋》的可能买家应当远不仅限于任老的亲人!”
记:据说任老的子女中至少有两位商界巨子,他们可能成为买家吗?
于:本人最近也有所耳闻,但他们很可能受到众所周知的压力对《先锋》视而不见。经了解得知,任老在弥留之际曾拉着其中一位“巨子”的手深沉地说:“你除了抓好企业、抓好经济外,还要多从政治上关心国家的事情啊。”不过,油画《先锋》的可能买家应当远不仅限于任老的亲人!
记:谈谈您本人?
于:男性,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一个兴趣广泛的收藏爱好者。很希望百年之后也能有人为自己画幅肖像,同时标出一个入情入理的不俗底价。上个月查出了糖尿病,而且病得不轻,人道是“不死的癌症”,只能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藐视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