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文化财经
绝不能让普通民众为经济转型买大单
南方人物周刊 2010-06-21 14:31:38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中国股市下跌居全球第二,新一轮的财富调整近在眼前。是让普通民众再次买单,还是抑制泡沫以税费改革的方式,让投资者、让权贵买单?

   特约撰稿 叶檀

    随着房地产新政出台,资产泡沫被逐步挤压,房地产成交量大跌,引发证券市场恐慌,截至5月17号,中国股市下跌居全球第二。新一轮的财富调整近在眼前,是让普通民众再次买单,还是抑制泡沫以税费改革的方式,让投资者、让权贵买单?

   中国经济结构正在转型之中,尖锐的问题摆在眼前,经济结构的转型,有增量有减量,哪个阶层买单,哪个阶层获益,成为制订经济政策的首要问题。中国经济结构要获得最大的民意支持,经济结构转型的结果必须惠泽众生,而不是加大资产泡沫、拉大贫富差距,惠及随时可能移民国外的一小部分人。

   下述两个领域是转型时期财富分配的重要领域。

   最大的问题是争议蜂起的房地产持有税问题。房地产持有税要不要征?必须征。房地产持有税向谁开征?向通过短期炒作房地产获得资产品高额溢价者开征,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民众的自住房需求。

   中国地方政府以土地财政支撑的经济模式不可持续,以房地产持有税弥补地方财政收支缺口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税费与低息政策相结合,鼓励了房地产的投资需求,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制造房地产泡沫温床的必经之路。房地产持有税不是要不要征收的问题,而是如何征收的问题。

   征收的目标一是以持有税逐步替代土地财政,做到地方财政公开化,让纳税人了解地方财政缺口大小,以及税收将用于何处。目标之二是抑制投资性需求,鼓励自住性消费。我国房地产税费均为固定税种,缺乏专门针对房地产投资的资本利得税。拥有50套、上百套房产的人可以通过向买家转嫁税负,居然对于去年50%以上的暴利不用缴纳资本利得税,这是世界奇观,是鼓励住房投资性需求的杀手锏。笔者建议,降低住房持有税的税率,严征投资者的资本利得税。

   有人担心征收房地产持有税加资本利得税是剥夺民财。住房持有税并非广泛地剥夺民财,而是抑制投资性需求,物业税不可能以非豪宅的自住性需求开刀,而是以豪宅、多套房为主要征收目标。并且,如果以资本利得税作为征收目标,那么对市场的负面影响可以直线下降,投资者的套现冲动将受到根本扼制。

   由于地方债务负担沉重,相信即使不征收持有税,地方政府也会围绕房地产增加各种税费,从60多种税费甚至上升到百多种,地方政府的房地产税费依旧复杂而不透明,投资者在泡沫环境下还可以轻松转移税费,这难道比征收透明的持有税更好吗?

   另一方面,是否需要加息也是争议的重点议题。

   食品价格上涨,CPI上涨,如果工资不能同步上涨,意味着居民消费水平实质下降。从今年2月开始,我国进入实质负利率时期。2月CPI和PPI同比增幅分别达到2.7%和5.4%,而目前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为2.25%,负利率时代到来,加息呼声不绝。

   从理论上来说,进入负利率时代意味着货币仍然宽松,政府在使用隐性通胀手段剥夺储户财富发展经济。但奇怪的是,中国负利率之下房地产成交量下降,股指全球倒数。这就是中国特色之路,只要抑制住银行的信贷,资产泡沫就会成为无本之源。

   目前马上加息,中国将进入债务显性化阶段,货币、基建等政策退出,以砖块水泥主导的GDP必然回落。双重负面预期,会加重市场信息的恐慌情绪。不止一家机构发出中国经济下行的预警。5月17日美国一家民间研究机构预测中国经济前景的指数3月份有所上升,但未来几月中国经济加速增长的空间可能不大。事实上,钢铁、有色金属等重要行业已经出现亏损预期。中国经济出现大震荡,对民众无益。

   与加息相比,重新推出与通胀率挂钩的国债,才能给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保障,我们不妨称之为民生保障债券。美国有通胀保值债券,我国在1990年代通胀高涨期发行过同样的债券,对保障民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债券供不应求。此后之所以停止,恐怕与政府不愿意自我约束、不愿意支付过高的债券成本有关。

   此外,坚持推行更广泛的社会保障,实现全国保障联网,也是财富惠泽于民的象征。

   重新推出通胀保值债券、抑制房地产投资,社会新增财富才能由实体经济创造,财富才能公平分配给各个阶层,而不是主导投资的权贵与巨资阶层。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