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历史专家向斯新著呼吁人们勿数典忘祖。
日前,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专家、博物院图书馆副馆长向斯著书《故宫国宝宫外流失秘笈》,引起了巨大反响。该书策划刘小晖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这本书重点在于梳理、披露鲜为人知的国宝流失之谜,呼吁人们珍惜古籍,莫数典忘祖。”
数据大量事实首次惊现
《故宫国宝宫外流失秘笈》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权威的研究和考证故宫国宝流失宫外情况的书籍,是向斯3年前申报的故宫博物院研究课题的成果。在故宫任职24年的向斯,破译了大量国宝绝密档案,他在书中详细披露了约30万件皇宫国宝流失事件之真实内幕。
刘小晖强调,“秘笈”并非夸夸其谈,而是以丰富的史料和原始档案为支撑,“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书中出现大量具有说服力的数字”,例如,早在坊间流传的溥仪盗取国宝一事。据书中数据显示,当年溥仪共盗取函502份,书籍210部,字画手卷1285件,册页68件,印章45枚。
流失赏赐为名偷运国宝
溥仪是怎么将这些国宝堂而皇之地运出宫的呢?向斯通过研究原始档案披露,当年溥仪通过赏赐溥杰将国宝珍籍盗取出宫,其中包括珍籍宋本199部、元本10部以及明抄本1部。“一共赏赐了41次才将210部珍本全部运出。”刘小晖介绍,“在他盗取国宝的5个多月时间里,前四十多天盗窃的全部都是书籍,几乎全是宋本精品。”
但是,溥仪无论如何不会料到,他费尽心机带出宫的宝贝,会遇上一场劫难。“当时,溥仪逃出长春后,伪皇宫的小白楼被装有国宝的木箱占据,值勤的士兵发现后,开始了争夺。其中,米芾的代表作《笤溪帖》的包首锦一段不知去向,引首五个大字被人撕去,书心还被撕毁了一块,残缺了十个字。”
回收万斤小米收购古书
八国联军洗劫圆明园;国宝“南迁”引发故宫首任院长易培基含冤而死;至今,皇宫秘本《永乐大典》55册藏于日本,45册藏于美国,还有38册藏于英国……国宝流失的耻辱和沉痛流露在《故宫国宝宫外流失秘笈》字里行间。但是,向斯撰文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说过去,刘小晖表示:“以史为鉴,这本书其实也是对于当下文物流失的一种关照。通过梳理,我们也看到了以张伯驹为代表的收藏家对于国宝回归所付出的努力。”
“你能想象用小米去换回国宝吗?”刘小晖透露,“1949年,当年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曾决定用17000斤小米收购宋版《古文苑》,用400斤小米收购宋本《三苏先生文萃》,最终从17000斤小米降到人民券400万元收购了《古文苑》。”
破译七彩珠宝失踪之谜
2000年冬,向斯和同事一起到故宫英华殿整理宫中的旧书。在清点藏文《甘珠尔经》时,他们吃惊地发现,有几箱捆绑护经板的五彩织锦外护带经,被整齐地剪成一段一段,更令人惊讶的是,护经板内的镀金佛光和镶嵌的七珍珠宝不翼而飞。
“好端端放在宫中的珍宝秘籍,怎么会被盗,当时情景让现场的人不知道如何解释。”刘小晖说,“后来,向斯查阅了大量档案,发现50年前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1950年,故宫博物院将南京分院北返的《甘珠尔经》等秘籍,逐一进行开箱清点,在开箱至上字第585号时,同样的情景展现眼前。“向斯仔细阅读了有关档案,认真梳理了整个事情的经过,这件清宫秘籍奇案才得以水落石出。”原来,这是八国联军所为,根据有关记载,有18箱《甘珠尔经》被割断锦缎,侵略者们盗去了护经板里的镀金佛光和七珍珠宝。
重视古籍价值诚可贵
作为中国宫廷版本专家,向斯所著《故宫国宝宫外流失秘笈》极具研究价值,然而,阅读起来也并不枯燥乏味。刘小晖介绍:“向斯行文有一种独特的文人气息和浪漫气质,在该书编排上,我们也力求雅俗共赏。”
据悉,在《故宫国宝宫外流失秘笈》中,有大量图片均是首次披露,尤其是“南迁”部分的图片全部都是第一次公布于众。“大家对于金庸笔下韦小宝的《四十二章经》甚为熟悉,在这本书中,恰巧真有乾隆御书二十四章经的实物资料图片。”
刘小晖表示,在很长一段时间,包括现在的拍卖,古籍收藏总是冷门。其中原因之一,就在于人们对它的认识相当有限。通过这本书,大家完全可以按图索骥,对于珍籍有个全面的了解。由此,它的问世也会给古籍收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注入新的活力。
链接
故宫国宝三次流失
第一次联军入侵与《永乐大典》失踪
明朝《永乐大典》的修编是一件空前绝后的文化盛事。据史料记载,约有3000人参与纂修,前后历时三年,全书共22000多卷,修成后明成祖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正本早在明末已成谜团,而清末所藏《永乐大典》秘本就甚为珍贵。
咸丰1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洗劫圆明园,拿走了大量宫廷珍藏的《永乐大典》秘本。40年后,八国联军再次入侵北京,储存在翰林院的《永乐大典》惨遭不测,大部分,秘籍葬身火海。据统计,中国国宝级珍贵文物流失海外的大约有160万余件,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全世界的200多家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郑重收藏;分散在五湖四海私人手中的中国珍贵文物数量,估计应在1000万件以上;大约有数十万件的皇宫国宝流失宫外。
第二次溥仪盗国宝与《清明上河图》
1911年,末代皇帝溥仪在隆裕皇太后的监护下退位,按照民国政府给的清皇室《清室优待条件》,继续生活在紫禁城北部的后廷中,并沿用宣统年号,称为小朝廷,前后13年。但是,退位后的溥仪一心想复兴大清帝国,为了筹措经费,他以赏赐溥杰为名,把宫里最值钱的字画和古籍运出宫外,交给了溥仪的父亲前清摄政王载沣变卖,最后全部运往东北,入藏伪满洲国皇宫藏书楼,其中,就有中华第一神品之称的《清明上河图》。
国民党占领长春后,接收了十三箱宋版书,并交给了国立长春大学图书馆,现存于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其余的珍贵古书和珍品文物,一部分收回、收购,一部分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他则流失各处。
第三次国宝“南迁”与易培基含冤而死
20世纪30年代,日寇入侵北京,故宫博物院被迫将大量精品文物装箱南迁。从1932年秋天开始,故宫文物开始装箱。故宫博物院的国宝藏品中,凡是留存宫中的书画精品,都精选装箱,几乎网罗一空。宋元明历朝的精品瓷器共7000多件,也全部装箱,再加上宫中秘籍文献、珍玩精品,共计13000多箱文物全部南迁。
1933年2月5日深夜启运,辗转数千里,历时十余年,有2972箱文物运往台湾,其中珍贵书籍近16万册,并于1965年建立台湾故宫博物院。1950年和1953年,大批故宫国宝秘籍又两次大规模从南京北迁。
“南迁”何处的争论还引发了一起长达8年的“故宫盗宝案”。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毛泽东的老师易培基被诬陷盗卖古物,黯然辞职。“七七”事变后,年迈体弱易培基,在上海含恨离世,终年57岁。直到解放以后,经对有关知情者调查核实,这场冤案的真相才终于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