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利德家园小区的保安,近来发现多了一些陌生的面孔进进出出,一打听才知道,一位从海外归来的画家在这里创办了一个“薛建新工作室”,每天都有画家来此交流。
“国内的文化艺术品市场已经形成气候,就南京来讲,民间艺术馆已有多家,文化产业在升温。我们回到祖国,大有用武之地。”薛建新足有1.80米的个头,说话很有激情,一头曲卷的长发张扬着画家的个性。
薛建新:回“家”实现宿愿
薛建新1954年生于南京,毕业于苏州大学美术系,之后又在南京艺术学院绘画系深造,1988年,薛建新定居美国。在海外19年中,他创作的作品屡屡获奖,其中《纽约曼哈顿5大道》被美国国会收藏。
“我们这些生于50年代的旅美画家,‘根’的意识很浓。我回到南京,是文化的回归,也是感情的回归。”去年9月,薛建新携夫人专程回国考察,一圈走下来,他的激情被点燃,毅然决定加入“海归”行列。他说:“我将在南京、苏州两地进行创作。几天前,我去过正在规划中的‘南京1949’,希望在这里有一些投资和合作,为南京的艺术市场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李小白:建沙龙出专著
李小白一年前就转让掉自己在美国的房子、车子,带着一笔可观的资金回国发展。李小白是中国工笔花鸟画大师李长白先生之子,他的“海归”在当时的中国画坛引起不小的震动。李小白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回来?我说:‘国内艺术市场暖流诱人,所以我要回来。’就南京来讲,文化南京的建设,为‘海归’的画家们提供了大量发展机会。”
回国一年中,李小白创办了堪称国内一流的南京云上文化艺术沙龙,陆续出版了7本专著。业内人士评价说,李小白不仅把国外先进的创作技法带了回来,还把超前的艺术品与市场接轨的一些技巧运用到了现实当中。
钱大经:对公共艺术“想法很多”
从事现代公共艺术设计的钱大经,从美国回到南京后以全新的理念,参与了“南京1912”文化艺术景观提升文案设计工作。他认为,一座城市的公共艺术达到什么水准,从一个侧面反映着这个城市的艺术品位。以民国建筑为依托的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园,之所以有较独特的艺术魅力,是设计者根据它的自然环境,结合公共艺术构想,使之形成了既有开放性,又显示出自身多元文化的特点。谈到这些话题,钱大经说他“想法很多”,每天工作排得满满的。
“海归”艺术家善于捕捉和借鉴海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并将其运用到本土设计中,推动了国内公共艺术设计方式的形成,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
潮流:以艺术市场推动经济发展
旅居海外的画家争相“凤还巢”,在江苏乃至国内业界引起关注。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邬烈炎教授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南京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各种艺术形式的介入和支撑。包括民营美术馆等艺术样式的出现,是国有美术馆的补充,是对新生代艺术家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回应。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曾昭强也认为,中国的民营美术馆、博物馆等兴起,说明以艺术市场来推动经济发展,是一种时尚,是一种潮流。这些艺术形式的兴盛,会培养出中国新生代的艺术家、艺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