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艺术、评论
当代油画语言的突围——胡继宁绘画艺术评析
《东方艺术》 2007-09-06 13:41:20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造型艺术中,最恒久的审美空间莫过于对精神的表达。
    从根本上来说,一个时代的艺术是这一时代整个民族的思想情绪、心理状态、精神现象最直接也是最原生的外化和凝结,因而也是这时代人们灵魂的一种外化存在形式。不仅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如此,作为载体的艺术形式的流变,本身也是人的精神现象的曲折间接的外化表现。而人们的思想情绪和精神现象又与一定历史时代和社会生活血肉相联,是历史时代和社会生活在精神上的反映与精神化的产物,艺术直接承受着创作主体灵魂的制约,最终受着历史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制约。艺术是人的精神领域的物化,自然也是人的存在反映。无论从艺术的发生论上还是从艺术的本体论上来讲,这一先天决定的艺术性质是无法改变的。
    因而作为艺术创作,始终无法摆脱强大的母体文化辐射和艺术家周遭环境的映射,即便在当代艺术的光怪陆离中,我们依然清晰可见传统图像的隐约绰见和传统文化的审美召唤,一言以尽之,便是图示与精神的问题。
    传统是遗产,也是难解的问题,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是艺术界面临的普遍问题,当我们环顾左右,面对生存现状时,我们看到自身正处在破坏性力量与建设力量的对抗之中,并且一种现代人的角色正在此中确立,随着现代人角色的确立,现代角色应有的现代意义的生存方式作为时代命题已经摆在现代人面前。
    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典女诗人奈丽•萨克斯所说:“我以世界的变迁作为我的故乡。”
    今天,我们正处在这样的境况之中。
    胡继宁的绘画让我们同样感受到母体文化的巨大力量,它同样始终笼罩着青年一代艺术家,使他们无法摆脱“母体语言”和“母体行为规范”。然而也必须指出,一些艺术家似乎处在一种“温和的焦虑”之中;所以,当下的现代艺术探索者那种纯粹的个性化的主体意识,那种个人化的精神图像在中国很难彻底产生,鲜有集大成者,如同在无休止的关于当代艺术的传统与现代问题争论中,正如一些人所指出的:传统的精神指向和心灵图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文明与陈旧文明日益强烈冲突着的多元化现代社会。虽然如此,“母体文化”尤如一个巨大的黑洞,吸附着那些意欲逃离的青年画家。当他们逃离传统,遥望现代主义又顿生茫然困惑时,母体文化的温暖召唤着他们,母体文化作为永恒的归宿在诱惑着他们;我们从历史中走来,又将从历史传统中走出,找寻新价值,新精神,重建全新的审美符号空间是我们的使命。
    深挖脚下的沃土构建自己的新话语和绘画审美符号空间是一项长期且艰难的工作。当代艺术家同当代知识分子一样,目光也许不太长远,但头脑却过于聪明,不是过于执著而是过于灵活。如果没有深刻的怀疑精神和一种自我否定的持续力量,就不足以造成主体内部裂变,从而引发诗意激情的凤凰涅槃。
    现代绘画对精神的观照和思索,并非是其惟一使命。时间已经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绘画,它所表现的绘画观念,意识是以非传统的,崭新而独立的绘画价值尺度作为衡量标准的。昔日绘画艺术中创造的那些模式与形象,已无法满足今日世界及当代人的生命渴求,它无法展示一个全新世界的图景;因而,胡继宁的皖南民居题材绘画的实验与探索,转向寻找“绘画”艺术的自我,它体现出现代绘画的新质在于寻求一种新的观念和价值。
    他的冷静沉思与探索,在不无焦虑的精神状态中继续着对传统绘画的质疑和扬弃;作为新一代文化承担者,没有回避应该承担的那份感世忧时的沉重使命,相反在求索意识的催发下,造成了动人的艺术景象。最能打动我们的还是那令人耳目一新的绘画张力与表现,那是把自然对人心灵的浸淫和感动再现在画面上,凝固了的自然力时时感动着观者的心。
新世纪的绚丽文化景象让人忽而忧虑,忽而激奋,当代人的许多精神问题,都是随着社会发展同步俱来的,在一种缺乏稳定的感受中,世界性的文化张力场发生着惊人的变化,焦虑和希望的两极转化为失望和信心的两极,是这个时代最引人瞩目的,独特的历史性反差。作为出生和成长于皖南的画家,胡继宁的绘画作品洋溢着难以排遣的怀旧情绪,如他所说:“我怀想,因为我离开”。的确,老房子一天天在消逝,面对湮没的辉煌,面对伤感的离别,怎能不让人一咏三叹。透过他的作品,感受到其中隐藏着一种对圣洁美好的向往,白墙黑瓦传递出宁静典雅的气息,并非仅仅限于简约粗犷的大气之美,确乎更有了大象无形之意,反映了中国文人的更沉浸于主观的自我,不愿为形所累,不愿为物所役。观继宁之画,似乎缺乏了古朴的苍劲之力,不经意间一个明快坚定的大笔触却又让人顿觉激情跃然纸上,恍若孤独的呐喊,穿透了遥远的昨日而回到当下;而那些层层叠加的灰色调又如同皖南春天的烟桃碧柳和秋日的衰草斜阳,丝丝把人心灵浸透。透过这种表象,我们似乎依稀可见:面对本世纪这个伤痕累累的世界,人类的价值观的丧失和精神迷惘带来的焦虑和对美好前景的憧憬。在这里,他把自身人生经验和生命状态转换为一种可视的艺术语言符号,夹杂着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情韵,如同黄浦江畔的晚钟和古徽州朗朗书声的交叠。
    艺术家作为人类终极价值的关怀者,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参与艺术秩序的重建。可以看出,在这种浪漫的想象中,始终存有一种强烈的乌托邦情结,他们依据自身的精神传统,想象出有关绘画走向现代的种种理想范式,并引伸出对旧有艺术秩序的破坏与颠覆。我深深相信中国的艺术家在历史的转型动荡中感到的这种“话语失落”的痛楚,确立一种话语并能够诊断了当今艺术界面临的种种困惑,这将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从而成为真正现代意义的艺术实践。因而,挖掘脚下这片复杂沃土,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艰难之旅,也必将成为成功之途。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