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和北京已成为艺术界的新视点:画廊的数量在这里日渐增多,由于中国艺术的沸腾,世界各地的藏家纷纷来到亚洲寻求机会,中国艺术品拍卖价格在2006年已经翻了十倍。
大量收藏家被吸引到亚洲: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崛起,现在很多大型博览会都在走国际路线。如上海艺术博览会,邀请了125家画廊于2007年9月6日至9日会聚上海。博览会的宗旨十分明确,要在全球范围内为当代艺术提供一个全景式的展示,但是同时又会把焦点放在亚洲艺术上。
张晓刚正日渐成长为艺术市场的一颗璀璨新星。年内有9次卖价超过100万美元,而且拍卖收益高达3800万美元。1998年《血缘系列No.54和No.55》初次登场拍卖行,在佳士得以5000英镑(7117欧元)落槌。现在,他的价格纪录由1993年创作的《天安门》保持——1600万港币的落槌价,这一纪录于去年11月26日在香港佳士得创造。在同一场拍卖中,他的素描《失忆与记忆》十倍于它的预估价,以140万港币(13.4万欧元)售出。
在北京,2006年11月21日,刘小东的油画《三峡新移民》在拍卖中大放异彩。这件大型作品(300×1000cm)双倍于它的预估高价,最终在保利拍卖公司以2200万元成交。
如今,超过一米的名家油画作品大约5万欧元,然而在2000年,有些作品1万欧元就能买到。但是,终极天价并不仅是佳士得和苏富比的特权。陈逸飞的《黄河颂》于五月份在中国嘉德拍至4032万元。
中国许多拍卖行都在支持着艺术市场并且交易额极高。例如,陈逸飞的《玉堂春暖》于2006年6月27在上海泓盛拍得1100万元人民币。在2006年12月台北罗芙奥,张晓刚的一件《血缘系列:同志No.17》作品以3000万台币易手。2007年5月31日在北京保利国际拍卖行,曾梵志的《面具14号》以800万元人民币落槌。4月28日在新加坡Borobudur当代艺术拍卖会中,岳敏君的《豪情》卖价为90万新元。
国际藏家们一直谨慎地关注着成名艺术家,如张晓刚的作品《同志系列:男孩》(40×30cm)封面作品,卖价13万欧元。另一个女性版本《同志系列:女孩》也以13.5万欧元找到买主。其他的艺术家:王广义《大批判》系列作品中的一件以4.2万欧元落槌,严培明的《毛》卖价为9万欧元。对于这些纪录他们了如指掌。
在瑞士,一家拍卖行制定出了95件的作品目录,在2007年6月23日拍卖,为了引起中国的藏家注意,该拍卖行与天津国际拍卖公司进行了合作。就像苏富比和佳士得一样,英国的拍卖行宝龙毫不犹豫地在香港设立分行。尽管5月26日的首次拍卖结果不尽如人意,147件作品中有65%流拍,但仍旧是许多大腕艺术家,如荣荣、苍鑫、王广义、张晓刚或岳敏君的作品占据了整个现场。有人也就此认为如今的市场正在步入理性阶段。
热点资讯
全球都在关注中国艺术市场:上海北京成为新视点
| 相关文章>>更多
进入上升轨道 郭浩满浅谈中国艺术市场30年(图) 受国际消费影响 中国艺术市场从区域走向全球 再谈泡沫:中国艺术市场行情 构筑和谐——中国艺术市场的主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