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艺术、评论
如何观察中国当代学术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7-12-19 10:17:18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梁: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颇有意义的书《回顾一次写作——〈新诗发展概况〉的前前后后》,作者是谢冕、孙绍振、刘登翰、孙玉石、殷晋培、洪子诚6位先生。1958年,他们还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最大的26岁,最小的19岁。
   
    当时《诗刊》由副主编徐迟等出面,请谢冕撰写《新诗发展概况》。谢冕邀请同学利用假期集体写作,完成了这个课题,共写成7章,前4章曾在《诗刊》连载,当时产生过不小的反响,后3章一直没有发表。这一次,他们重新拿出这部书稿。除了已去世的殷晋培以外,其他5位以专题问答的方式,回忆和反思了这次写作的过程。这样一本书,对于研究中国当代诗歌研究史乃至学术史、教育史,了解一代学者的成长历程,都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令人百感交集的个案。
   
    毕:拿到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这种能够让人感受那个时代历史真相的书,如今真是太稀缺了。对于中国上世纪50年代的人文学术,过去我一直评价不高。特别是大跃进时代放出的学术卫星,更是不屑一顾。读了这本书以后,我觉得自己的想法需要调整。真实的历史有很多层面,很多侧面。文本背后有很多想不到的故事。故事里面,藏着很多意味深长的细节,有时代的苦涩,也有同学的温馨。大而化之地否定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并不难,难的是怀着一种同情之理解,在更深刻的层次上反思历史。
   
    梁:洪子诚先生说,他们是“30后”知识分子,也就是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年龄决定了他们进入学术界不可能早于50年代中期。我过去观察王瑶和钱锺书先生的经历时,曾想到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同出清华,拥有一样的教育背景,王瑶先生一度很激进,而钱锺书先生却很消极?除了个人真实处境的差异、性格的差异之外,还与年龄的差异相关。钱先生出生于1910年,新时代到来时,他已经基本完成了自己的学术建设,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地位。王先生是1916年出生,虽然只晚了6年,但这很关键,他还没有来得及建立自己的学术地位,时代就变化了。在新时代的门槛,让王先生这样有强烈学术兴趣的青年学者如何选择?他如何能不按照新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到了1958年,刚刚完成新时代学术建树的王瑶,自己也变成了大批判的靶子。这几位作者,身为王瑶的学生,其实面临的是老师曾经遇到的问题,学术机会来了,又能如何选择?
   
    毕:这一代知识分子,从教育背景上说,当然和他们的前辈差异很大。经历了反右、大跃进,还有那些已不被后人所知的小政治运动,6位青年对诗的热爱不曾放弃,对学术的追求不曾破灭,才高效率地完成了对中国新诗第一次较大规模的系统梳理。以今天的认识水准,指出这个文本的历史局限并不困难。但这样的著作,在学术史上却不是没有意义的。有局限的工作,也是学术累积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特别是作为在校学生,经历这样的学术活动,还是收获了一种学术经验。
   
    梁:无论早年的学术起点在何处,都是一种学术积累。有了积累,才有被新思想激活的可能性。上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中国出现了又一次思想解放。谢冕、孙绍振等能够敏锐地把握到新诗潮崛起的脉搏,率先为之鸣锣开道,不是偶然的,和50年代这次写作表面看方向不同,其实有内在的关系。
   
    毕:不光是文学领域,在哲学、历史、经济等诸多学术领域,都有类似的现象。改革开放初起,敢于突破旧框框,提出新见解的人,往往在上世纪50、60、70年代,也曾经紧跟过,批判过。我也常常听到有人这样议论某些名人的短处。其实,在那个时代的中国,不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文艺创作,中国知识界的绝大多数人,只能以主流的价值为真理、主流的标准为是非。能够超越时代局限的人太少了。即使有一点独立见解,也没有发表的机会。就是那些被当做毒草批判的学术论著和艺术作品,大部分也没有偏离主流的主观故意,是想紧跟而不得。真理标准讨论以后,知识界才出现独立思考的潮流。新时代开风气之先的人,曾经追随主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梁:今天,5位先生一方面坦率地把当年的旧作原原本本示众,一方面又以今天的高度真诚地反思,我很感动。不是所有经历历史转换的人都有这样的胸襟。常见的是,悔其少作,好汉不提当年勇了。不少人出文集,都有意抽掉了当年的大批判文章。全集不全,几乎成了中国现代名家全集的常见病。不全的原因不是找不到,而是出于遮丑护短的心理。还有人采取修修补补的办法,破坏了史料的原汁原味。相比而言,当然是这本书对历史的态度更高明。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