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你影响最深的一部作品是?
梵高的《向日葵》
在你的艺术生涯中最正确的一次选择是?
撰写《中国油画史》
通常用什么方式摆脱困境?
自己努力
认为自己所做的最具想象力的一件事是?
把自己灌醉
最理想的状态是?
轻松自如
最恐惧的事情是?
什么也不做的麻木时光
最渴望拥有的能力是?
重写《中国油画史》
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钦佩谁?
栗宪庭(著名艺术批评家)
你最厌恶什么样的创作?
跟着画商屁股走的作品
你认为自己所做的最奢侈的事是?
无度喝酒,大量浪费时间
你最讨厌自己的什么特点?
酒后直率
你最讨厌别人身上的什么特点?
虚伪
对自己的外表哪一点不满意?
太粗糙
最喜欢男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粗犷又饱含修养
最喜欢女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美丽
你用过的最多的词是?
他妈的
对朋友的定义是?
相处真切
如果可以选择,你会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逝去?
突然死去
你的座右铭是?
没有
如果可以选择你希望什么重现?
活力
你最喜欢的职业?
战场指挥官
你对机遇一词的理解?
自然而然
你认为人生必读的三本书是?
何止三本
你的血型星座?
可能是O型血,双子座
美术圈里没有谁不知道刘淳的,因为他的那本《中国油画史》。
从明代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把油画带到中国宫廷算起,油画传入中国早就超过百年了,《中国油画史》是第一本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油画发展历程的学术著作。在资料完备的基础上,刘淳用最大的篇幅书写了1990—2000年这段油画发展史,他认为“这10年是中国油画最大变革的10年。上世纪80年代是我们借鉴西方的10年,90年代我们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特语言方式,是最个性化、最百花齐放的10年”。刘淳认为中国油画的发展是“镶嵌在中国社会演进的大背景之上的”,所以他按照中国社会发展的脉络来写油画史,而不是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来写。
这本书被公认的价值包括其发掘了一些以往完全被忽视的重要艺术家,并且给予足够的介绍,譬如在西方很受重视的朱沅芷等人。他在书中单列了一节“被历史遗忘的人们”评介这些被遗忘的艺术家,让他(她)们重新回到自己应有的历史位置上。
其实《中国油画史》之前,刘淳的《中国前卫艺术》一书也曾经在艺术圈引起相当大的反响,那也是一本“填补空白”的作品。而这些著作,都是他在工作之余自费完成的。
刘淳说自己是一个很“随意”的人,做事情往往仅凭一股子冲动,做了就专心致志地坚持到底。这也许就是他成功的原因所在。由于写书的机缘,他“现在很后悔”丢弃了绘画,但这也让他得以用自己的生活来诠释艺术:随意地专注。
简历
刘淳,1959年生于吉林,幼年随父母迁至山西太原。高中毕业后下乡,文革后被安排到武汉钢铁厂工作,曾参与武汉钢铁厂一米七工程和上海宝钢一期工程。1984年通过高考在山西大学艺术系学习油画,毕业后分配到山西省作协《黄河》杂志任美编。现任《黄河》杂志副主编,著名作家、艺术批评家,主要著作有《中国前卫艺术》、《中国油画史》等。2006年出版的《中国油画史》是第一本全面梳理中国油画发展历史的学术性专著,影响非常广泛。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绝不写书
油画专业出身、一直没有停下过画笔的刘淳,到1990年代突然不知道怎么画画了。“文革以后20世纪80年代几乎都是在以模仿西方为主,到了90年代,全球化和个人化的风潮使艺术语言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遭遇了语言困惑,我无法继续画下去了。”在刘淳看来,问题并不是出在技术上,而是观念上,自己虽然没有现代人的敏感,却绝对清醒,知道差距已经不是一点点了。苦闷之下,他决定去访问其他艺术家特别是当时崛起的一批新人,一方面对当时的艺术思潮做一个梳理,另一方面调整自己的状态,给自己的创作找一条出路。
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刘淳自费拜访了100多位当时看来比较“前卫”的艺术家,整理出了近20万字的笔记。由于题材敏感,这些资料几经辗转后,由百花文艺出版社以《中国前卫艺术》为名出版,一时引起轰动,很快就再版。
“这本书其实挺幼稚的,只是那时候大伙都很困惑,从这里则看到了一些新的存在,发现了新的道路和可能性。”不过一年多的访问、思考让刘淳着迷于当代美术研究和美术批评,特别是中国油画史学的研究,也对写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有了后来“第一本比较全面地梳理了中国油画发展历程”的《中国油画史》。2006年,他还出版了两本新书:《中国油画名作100讲》和《西方油画名作100讲》。
虽然出书顺风顺水,但刘淳一直对丢弃了绘画创作耿耿于怀,把这个称为做过的“最后悔的事情”,因为成为画家这是他从小的梦想。之前不管是在武钢做宣传工作,还是后来在学校,乃至分到《黄河》杂志,绘画一直都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985年开始他在山西参与新潮美术运动,与山西同仁组建山西现代艺术群体,并举办过多次展览。如果不是那次对艺术语言的寻找之旅以及其后《中国前卫艺术》的无心插柳,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会与出书发生交集。但绘画需要状态,虽然技术功底还在,感觉却很难找到。“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绝对不写书。”刘淳说,“丰富的阅历加上大量的知识积累特别是写作《中国油画史》时阅读的大量资料,使现在做书的状态非常好,肯定会继续做下去,还好写作的领域还是我所喜欢的艺术”。
“黑夜中忽然看到一丝光亮”
刘淳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喜欢画画了。文革初期,他用从宣传队偷来的颜料临摹《毛主席去安源》,被父母发现后匆匆烧掉。上中学、插队期间,办黑板报、画标语等等一直铁定是他负责的事情。但是,1976年,在他打算去报考湖北美院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懂,自娱自乐画了十年的画,却连什么静物、雕塑都不知道,美术基础知识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看着别人带着各有名堂的作品一愣一愣的。深感露怯的他没敢考试就转身离开了考场,安心在武钢拿70块钱的月工资。
1978年年底,刘淳被调到上海参加宝钢一期工程建设,次年开始在工会做宣传干事。安逸的生活让他十分满意,宣传的事情本来就与他的兴趣有关,何况闲下来还可以专心画他的画。如果不是五年之后偶然出现的一个人说的一句话,他的人生可能就要那样度过了。1984年,北京画家张文新到宝钢写生,对负责接待的刘淳说,你绘画的基本功和灵感都不错,怎么能一直待在企业呢?应该去参加高考,到专业艺术院校去学习,以后专门从事美术工作。似乎在黑夜中忽然看到一丝光亮,刘淳马上兴奋起来。三年之后,他从山西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毕业了。
在刘淳的叙述中,所有的事情都显得非常简单。喜欢画画就画,想喝酒就喝,做宣传干事挺舒服就一直做着,老师说要学习,要专门从事美术工作,想想挺有道理,那就去学。至于一个选择可能带来的祸福得失,他很少考虑。“可能与我一直没有太大的生活压力有关,习惯了就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没有想过对或不对、好或不好,觉得很舒服,这就够了。”在这个变动成为常态的时代,谁会没有生活压力呢?所谓没有太大压力,恐怕更多只与性格有关,感觉不到罢了。
但刘淳绝不是一个随便的人。写作《中国油画史》的决定也许并没有经过多少深思熟虑,但既然要做,他就绝不马虎,光是资料他就读了有2000多万字。为了取得第一手的资料,特别是保存那些在世的老艺术家的资料,几年中他对100多位艺术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访问。这都是他在业余时间自费完成的,即使算上再版,他拿到的稿费也不够之前的投入。现在让刘淳感到遗憾的是,《中国油画史》有些地方还显得有些粗糙,有些事件完全可以用更好的方法和角度来梳理,1949年以后港澳台的油画史几乎完全被遗漏了。“当时人力物力都比较有限,如果能有更好的环境和资金,我就可以找一些助手一起做收集整理资料的工作,这本书也就可以做得更完善一些。”
中国油画与西方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用心决定
用手工作
据说这个社会70%以上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原因主要是压力过大。很多时候我们活得很累,不是因为我们做了什么,相反是因为囿于种种“如果”而什么都没做。有时候我们甚至不在意自己会怎么样,却极端在乎别人会怎么看。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我们却选择禁锢自己。
我们有无数的理由思前想后,却从来不肯按着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来真正地做任何事情。刘淳不这样,他很随意,从来不会委屈自己的意愿。但他也很专业,一旦做了就全心全意地投入。快乐是快乐的叠加,而不是委屈和思虑结成的果实。
在采访中,有那么一会儿,我甚至无法理解刘淳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因为他的任何行为,可能都是没有原因的。“为什么要写《中国油画史》?”“没想过,觉得要做就去做了。”“为什么从绘画转向艺术史研究?”“没什么啊,很自然就转过去了。”
我曾经怀疑这些回答的真实性。做决定之前不考虑周全,仅凭一己之愿就开始,岂不是早就要一败涂地?后来我发现我错了,他不是没有判断,没有标准,相反,他的标准如此深入地内化到他的意识里,以至于连他自己也常常忽略,到底自己为什么要做一件事。他的标准是自己。他希望自己的生活够简单,所以想到了什么,他就动手去做。他知道最大的快乐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而不是事情的结果给自己带来了什么;他也知道,既然喜欢就要全心全意地努力,也正因为此,他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充满失败。
对于一个自己喜欢的事情,怎么会不全情投入?既然全心全意地努力了,又怎么会失败?
生活中的我们有时候充满了挫败感,觉得自己放弃了那么多,觉得自己付出了这么多,最后却什么也没有得到。殊不知为了所谓理想所放弃的,正是我们天天梦寐以求的东西。那是因为,我们是在用眼睛来做决定,而不是用心;用幻想来做工作,而不是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