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鉴藏
惊奇 赝品天敌 核爆炸催生油画鉴定新技术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8-07-07 14:39:48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核武器爆炸曾释放出两种特殊的同位素铯137和锶90,它们渗透了整个地球的土壤层和动植物,也留存在所有战后创作的油画作品中。人们因此可以为现当代艺术品的鉴定划出一条界线。然而,许多人对这项技术怀有抵触情绪,因为太多人的利益已经与赝品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最近一位俄罗斯国家博物馆的前馆长艾琳纳·贝斯纳博士(Dr. Elena Basner)发现了一项新的油画鉴定技术,二战时期的核武器爆炸就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凭借这项技术,人类将首次得以明确区分1945年前后创作的油画。

    贝斯纳博士指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核武器爆炸曾释放出两种特殊的同位素铯137和锶90。它们渗透了整个地球的土壤层和动植物,也留存在了所有战后创作的油画作品中,因为油画创作所使用的胶合剂天然油料,也是这两种同位素渗透的对象。在核爆炸之前,这两种同位素从未出现在自然界当中。因此如果专家在一幅1945年前的油画中发现这两种同位素的话,结论只有一个——这幅油画是1945年后仿造的赝品。

    这项技术被注册专利后,第一批要鉴定的就是俄罗斯先锋派的油画。这一派油画创作于1900年到1930年间。上世纪60年代后开始出现赝品,随着八九十年代先锋派油画市场升温,这些赝品也日渐泛滥。

    “现在,先锋派油画的赝品数量甚至已经超过了真迹。”贝斯纳博士从1978年开始就在俄罗斯国家博物馆任20世纪艺术馆馆长。而她的大部分时间都耗在了鉴别博物馆藏品的真伪上。这点令贝斯纳非常头疼。

    “造假者几乎能把所有角落都仿得非常逼真,甚至连上年份的油彩和画布都能完美重现。”为了找到能够区分油画真假的铁证,贝斯纳专程请教了科学家,最后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结论:“二战前后世界上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就是核武器爆炸。”

    1945年7月16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沙漠爆炸了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弹,揭开了世界核武器时代的序幕。此后,英国、法国、苏联也相继进行了550多次核武器爆炸试验,直到1963年,美、苏、英三国签署了《有限核禁试条约》,核试验才逐渐减少。

    自然界中的亚麻吸收了核爆炸所释放的同位素,而用亚麻籽榨的油料被用到了油画当中。于是那两种同位素便成了后二战时代油画上不可磨灭的“胎记”。

    在西方艺术史中,二战标志着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又称当代艺术)的分界点。因此这项新技术的诞生,不仅仅有助于鉴定俄罗斯先锋艺术,也对整个西方艺术世界有着重大的意义。

    贝斯纳博士透露,目前已有近30位收藏家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一位俄罗斯收藏家弗拉基米尔·阿弗宁(Vladimir Afonin)就拿来了一幅1919年的油画,想做购买前的最后鉴定。结果发现,油画上的确没有铯137和锶90的痕迹,可见作品就是真迹。

    过去,赝品似乎是艺术市场挥之不去的阴影,然而当解决的方法真正摆在我们眼前时,市场却表现出了复杂的情绪。至今,贝斯纳博士对这项新技术的市场前景仍然没有信心。“许多人对这项技术都怀着抵触情绪。许多收藏家和经销商甚至不敢来找我们,因为他们害怕他们所藏的赝品原形毕露。事实上,已经有太多人的利益与赝品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文/吕宁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