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马兰奇和罗格(邢大起作品)
李宁(赵连生作品)
冯骥才(赵连生作品)
刘翔雅典奥运会夺冠瞬间(邢大起作品)
陈艳青赛场风姿(邢大起作品)
对于天津的老百姓来说,奥运会能在自己家门口召开是无比光荣的事,早在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一刻起,人们就在以各种方式表达对奥运的期待和祝福之情。天津历来藏龙卧虎,有许多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他们庆祝奥运的方式就是展示自己的绝活。
“面人赵”是天津著名的民间艺术老字号。日前,“面人赵”的唯一传人赵连生和他的学生邢大起向记者展示了他们为祝福奥运而创作的面塑作品,其形态之传神及构思之巧妙令人赞叹,从中更能感受到纯朴的天津市民对北京奥运会的深深祝福和拳拳爱国之心。
赵连生
师傅赵连生
把健儿们夺金的瞬间永远定格
2008年8月8日是个幸福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关注北京、关注鸟巢。和所有人一样,64岁的赵连生也一直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收看了整个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最后一名火炬手李宁腾空而起高举火炬奔向主火炬时,赵连生不禁心潮起伏,一种幸福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在主火炬被点燃的那一刻,赵连生在心里默默地说:“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老百姓,我一定要为北京奥运会做点什么!”
他所说的“做点什么”,就是用自己的手艺永久记录下这一值得纪念的历史时刻。接下来的几天,他利用业余时间在报纸和网上查找有关李宁的资料,打印了好几张李宁的照片,对着这些照片,他反复端详和揣摩李宁的面部特征,构思他举着火炬奔跑的样子。仅用了两天时间,就塑好了一个传递火炬的李宁塑像——李宁一手高举祥云火炬,另一只手紧握拳头举过头顶,一边奔跑一边凝视熊熊圣火,脸上露出骄傲、自信的表情。看到这个塑像,会让人不由地回想起8月8日晚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其实,早在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时,赵连生就一直在密切关注着有关奥运的一切。2005年11月11日,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五福娃诞生了,这让赵连生感到——2008年奥运会就要来了!从那时起,几乎每年他都在捏福娃,各种神态、动作迥异的五福娃表达了他对北京奥运会的期盼之情。今年是“奥运年”,赵连生自然把面塑的主题牢牢锁定了奥运主题,不仅自己先后捏了姚明、刘翔等著名运动员的塑像,还教授学生们捏了许多奥运项目,几乎28个大项都塑遍了。今年8月1日和2日,奥运圣火来到天津,416名火炬手分别在天津滨海新区和中心城区进行了火炬传递,圣火所经之处点燃了天津人民的激情,也激起了赵连生的创作欲望。但是,火炬手实在是太多了,而他又实在是太忙了,最后,他只好在所有火炬手当中,选择了著名的津派作家冯骥才为代表,捏了冯骥才传递火炬的塑像,“大冯”特有的发型和自信满满的表情被他塑造得惟妙惟肖,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来。
如今,北京奥运会已接近尾声,中国的健儿们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作为一名中国人,赵连生感到由衷地高兴。他很想捏一套“冠军谱”,把健儿们夺金的瞬间永远定格,尤其是那些天津籍的运动员,不仅为国家争了光,也为家乡天津增光添彩。他特别想为天津籍的奥运冠军佟文捏一个塑像,因为举重这个项目用面塑最容易表现,可惜,他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允许。为了弘扬面塑艺术,赵连生一直广纳学徒,每周还要去老年大学上课,自己的时间少之又少。但他还是意犹未尽地对记者说:“只要有时间,一定为奥运多捏几个面人,以表达我对奥运的关注和支持。”
在赵连生的家里,记者看到了他精心制作的许多作品,从神话故事到古典人物,从戏剧人物到花鸟鱼虫,无不精巧细致、生动传神。赵连生从小就跟着父亲“面人赵”学习捏面人,几十年来,他的面人作品始终紧跟时代步伐、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所用的材料也与时俱进:最初是用面团,后来在面里添加了蜂蜜、甘油和防腐剂等,解决了面人容易干裂、发霉的问题,但这样做出来的作品虽能长期保存却容易变色;再后来,赵连生开始尝试用软陶来进行面塑创作,虽然手感不如面团,但塑造出来的作品色彩鲜艳,更加具有表现力,经过加热后还可以永久保存,而且不怕水,被称作“不怕水的面塑”,使传统捏面人的工艺实现了革新。
邢大起
徒弟邢大起
正在申报奥运官方礼品
今年59岁的邢大起9年前才开始跟着赵连生学习捏面人,虽然他从没学过美术,但凭着一股韧劲,从他手里捏出的人物也渐渐有了灵性。和老师一样,邢大起也用不断出新的面塑作品表达着自己对奥运会的祝福之情。
2001年7月13日,萨马兰奇郑重宣布北京为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消息传来,举国欢庆。邢大起兴奋得摩拳擦掌,忍不住对照着报纸上的照片,把萨马兰奇站在话筒前的情景捏成了面塑。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在全世界的关注下终于召开了,在期盼奥运的日子里,邢大起始终在琢磨该怎样通过面塑把奥运、北京和世界联系在一起。一天,他在捏京剧人物时忽然灵机一动:“要是让萨马兰奇穿上中国传统的京剧戏服该多有意思啊!”他想到,北京奥运会召开时,天津作为分会场,一定也会迎来许多外国客人,说不定萨马兰奇、罗格和国际足协主席布拉特也会出现,若能为他们捏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塑作为礼物不是很好吗?想法有了,邢大起马上行动起来,他从报纸上剪下了好多萨马兰奇和布拉特的照片,边看边捏,捏好了头部以后,他凭借想象为萨马兰奇穿上了一套戏服,又给布拉特穿上了行头,转眼,两位高鼻深目的外国人就成了威风八面的京剧人物,仿佛锣鼓一响就要动起来似的。
虽然给老萨穿上了戏服,邢大起还觉得不过瘾,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化,能体现中国味儿的并不是只有京剧。过了不久,他的两个新作品就诞生了——萨马兰奇和罗格都穿上了中国传统的丝绸练功服,只见他们一个手舞金钩,一个手持宝剑,两人你来我往正“切磋”得热闹呢!
痴迷面塑而又热爱体育的邢大起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捏面人的机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他每天都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每当中国国旗在奥运场馆升起的时候,他都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两手不自禁地就开始了创作。当陈艳青在那届奥运会上获得女子举重58公斤级冠军后,邢大起即兴塑成了陈艳青举起杠铃时的样子。但他自己对作品并不满意,早晨遛弯时,他把“陈艳青”带到乐园,请大家帮忙提意见,有人说举重时胳膊不应是弯的,还有人说杠铃在头顶体现不出力度,这些意见他都记在了心里。回到家,他仔细进行了修改,终于把奥运冠军力拔山兮的气概表现了出来。
雅典奥运会上最令世界瞩目的一刻莫过于飞人刘翔一举夺得110米栏的金牌。就是从那时起,五十多岁的邢大起成了刘翔的忠实粉丝。参照图片,借助回忆和想象,他用面塑精心还原了刘翔向终点冲刺时的一幕:刘翔双目圆睁奋力飞奔,终点就在咫尺之遥,一旁的外国运动员却不慎绊到栏板险些摔倒。这熟悉的情景瞬间就将人们的记忆拉回到了四年前。
现在,邢大起一边继续关注奥运会,一边开始了新的面塑创作。他正在捏陈燮霞,这位为中国夺得本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的运动员,理所应当地成为了受人关注的焦点人物。后面还要捏哪位运动员他还没想好,毕竟有些运动项目是不适合用面塑来表现的。“我会选择一些既适合面塑又具有纪念意义的人物来塑造。像不像先搁一边,主要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我对奥运会的一种心情。”邢大起笑着说。
在他看来,面塑是自己老有所乐的一种休闲方式,是玩儿,如果同时还能玩儿出点花样、玩儿出点精彩来,那就更高兴了。目前,他所塑造的萨马兰奇讲话、罗格手持金钥匙以及萨马兰奇舞双钩的作品已经向天津市奥组办提交了相关资料,正在申报奥运官方礼品,结果尚在等待中。说到这,为了向记者展示自己的面塑确实不怕水,他兴致勃勃地把这三件作品放入了水中。泡在水里的面塑果然没有丝毫毁坏,在清水的映照下,反而显得愈加颜色鲜艳、神态鲜活。看着自己的得意作品,邢大起不无骄傲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