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融风暴,收藏市场冷了
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投资市场中多少有些人心惶惶的气味存在。自股市受到重创之后,股民对经济基本面的关注程度显著增强。一些收藏爱好者也提出问题:一旦经济出现下滑,收藏市场会不会受到影响?其实,金融风暴已经来临,收藏品市场也不能逃脱。最近这几个月本来是每年的销售旺季,但今年收藏品商家的日子却十分难熬。
一位古玩经营者讲:“在金融海啸影响之下,古玩的生意更是雪上加霜。”如今坐落在市区的几个古玩城,除大量的空闲房外,有不少商家已关门落锁,也有不少商家聚在一起打牌,几乎见不到客户。多数的古玩交易市场,平日人气一般,到周末会多一些,2008年下半年大多数商家都在亏本。能够达到收支平衡不亏本的商家基本上还是在少数。
说起自己的生意,许多的外来进津做古玩生意的经营者都有同感。原先确是看中天津这个市场,而自己做的恰好是自己家乡著名的“品牌”生意,想到天津来打市场,但来到这里后发觉生意并不好做。通常是来了两个月,却没见过一个真正购买的顾客。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入不敷出,有时甚至连房租费都挣不了。关于这一点,经营者们也有自己的认识:一方面是金融风暴大家出手更加谨慎了,另一方面也是商家够档次的东西也越来越少。“买也不好买,卖也不好卖。”这句话精辟地总结了当下的市场现状。
天津的古玩市场则相对分散,而在内地其他地区,大都有当地相对集中的古玩收藏品市场。
某位现在在天津经营的河南古玩商表示,在家乡的时候,有时他最多一天的成交量能达到六七万元。如今的多数商家都表示,其实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大家真的很需要有人能够牵头,给予更大的支持,挺过这一关。
2古玩市场,遭遇货源危机
从上世纪末开始,古玩市场上的买家和卖家突然有种感觉:东西难找了。至今又过去七八年,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古玩市场的货源危机已来临。
这突出表现在:较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市场上够年份够路份(档次)的古玩再难觅身影。如瓷器,明及明以前各代名窑的瓷器自不必说,10年前尚可求到的“清三代”(康雍乾)高档瓷器也近绝迹。清中期至民国(1949年以前)的细路和大型瓷器均告奇缺。连国际市场不屑经营的“残瓷”,只要够档次,在国内也呈旺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