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盲目媚外系鼠目寸光
记者:有些艺术家“盲目媚外”也是利益使然,譬如海外市场好,当然要跟着“外来风”走了——这也可以理解。
饶晓晴:是的。我的感受就是:真正的陶瓷艺术家完全没有必要为利益而迎合西方市场,而是应该以弘扬中华民族高雅艺术为己任,牢牢抓住传统文化这条“根”,博取姊妹艺术的养分,提高自己的修养,体验、感悟生活,创造质量上乘的陶瓷作品,这样才能“酒香不怕巷子深”,有眼光的收藏家自然就会找上门来。我还是认为那些盲目媚外的艺术家纯属鼠目寸光,可以说“兔子的尾巴——长不了”的。
记者:哈哈,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现代陶瓷大师(您当然不例外)的艺术品受藏家追捧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价格不菲。景泰蓝大师张同禄曾告诉我:同样做一件瓶儿,陶瓷大师的作品价格是他景泰蓝作品价格的10倍。那这么高的价格和价值相符吗?又如何让普罗大众接受呢?
饶晓晴:整体看来,目前陶瓷的价格还是太低了。虽然有国家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在拍场上价格达到了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人民币,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菊生教授的作品“豆蔻年华高温颜色釉镶器”,在去年4月底的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以123万元人民币成交,但这种情况毕竟是极少数。
相比较而言,当代艺术陶瓷尤其是名家的陶瓷作品受到的干扰比较少,制作工期较长(如我创作一件作品,有时要花一两个月的时间),加上藏家必须通过专业机构、途径才能买到货,所以藏品靠得住。综合来看,我认为这个价格与价值还是相符合的。
记者:我觉着一件现代陶瓷作品价位上到数十万乃至过百万元是“天价”,因为它们比某些官窑古瓷的价格还高——这会不会影响当代艺术陶瓷的发展呢?
饶晓晴:市场将艺术陶瓷的价格拉开是有好处的,同时也有弊端:好处就是可以促使更多的陶瓷工艺大师,创作出更多的艺术珍品,因为同国画、京剧、书法等其他传统艺术门类一样,陶瓷创作也非常讲究“功夫”,想成为大师,想做出精品、卖个好价钱,那你就要好好“练功”了;弊端呢?中国人由于以前穷怕了,如今虽然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富裕了,可对金钱依然非常饥渴,这样问题就不可避免地在各个行业中出现了,体现在陶瓷创作上就是:受利益的驱使,不少人在创作时“跟风”——谁的作品价高就跟谁跑,造成大家都缺乏个性、千篇一律的局面。
艺术陶瓷或成收藏热点
记者:全球性的金融风暴严重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艺术品市场,我想现代陶瓷市场也在劫难逃。在这种局势下,您对现代陶瓷市场的未来是否有信心?
饶晓晴:中国的现代陶瓷市场应该是刚起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使用陶瓷的国家,有着光辉灿烂的陶瓷文化史: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原始瓷器;东汉时,中国的青瓷技术走向成熟;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瓷器逐步取代金银器、漆器等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器物。千余年间,瓷器都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自然对它有一种传统的情感。今天,很多艺术陶瓷精品胜过古代官窑瓷,且当今市场上的古瓷赝品多多,搞得收藏家眼花缭乱,不敢下手。这样,更多收藏者的目光就会转向当代艺术陶瓷。还有,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股市很不景气,艺术陶瓷就更有望成为收藏投资的热点,再有国内外一些大拍卖行、收藏机构的重视,我认为目前的艺术陶瓷市场正值逐步上升时期,升温可能比较快,前景无限广阔。
记者:这次对话让我感觉到您是一位有历史责任感的艺术家。作为接薪者,自己是不是感觉肩上的担子很重啊?
饶晓晴:是啊!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回归的升温,景德镇陶瓷工作者的艺术成果逐渐被社会认可。几年前,海外的收藏家视觉敏锐,率先买走了不少大师的作品。然而,陶瓷毕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我们现在有意识地把一些上乘作品留下来,以便让更多国人领略现代陶瓷的艺术魅力及传统文化内涵。我们这代人担子确实很重,因此必须战胜诸多诱惑,在前人的基础上力求让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再上一个新台阶。
大师简介
饶晓晴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8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设计班,后任教于景德镇市技工学校,1993年调入轻工部陶瓷研究所艺术室,是目前景德镇最年轻的国家级陶瓷工艺美术大师(1961年11月生)。由于在学校受过较严谨的绘画技艺训练,加上注重研究文化理论,所以他的综合创作能力颇高,创作技巧及工艺手段丰富多变,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值得一提的是:他创作的粉彩山水注重功力和境界的结合,把传统神韵、自然变化和艺术思想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内涵丰富,思想境界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