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结二:规则陈旧、时限太紧
50天不吃不睡看808部电影,哪个评委能够看完?
曾几何时,无论是专业性最强的金鸡奖,还是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百花奖,都是中国几代电影人最珍惜的奖项。当年姜文、刘晓庆、潘虹、巩俐这些影帝影后无不为自己获奖而自豪。1992年开始,金鸡百花奖选择了合并,13年后的2005年,奖项就设定为隔年揭晓,单数年评选金鸡奖,偶数年评选百花奖。
两年评一次奖,每项提名却只有区区五部,直接造成了许多优秀电影无缘评选。而一些在大家意识里已经是过去式的影片却还在名单之列,比如入围今年金鸡奖的《集结号》已经是2007年公映的影片,去年让李冰冰成为百花奖影后的《云水谣》同样是2006年的影片,这种跨年颁奖只能让很多人感叹这个电影节的“陈旧”。
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中国电影界大佬韩三平放出豪言“十年内票房将达300亿到350亿元,关联收入过一千亿。”这句话预示着电影相关产业充满了机会,也意味着中国电影蓬勃发展市场生机勃勃。但在这样的前提下,依然要两年才评一次奖。
以2008年为例。在这一年里,中国国产电影的数量高达406部,而在2007年,中国电影的创作数量同样有402部。两年横跨,符合条件参评的电影就达到808部。800多部电影对一个奖项是什么概念?以每部电影90分钟计,评委们要看完800部电影,就需要72720分钟,也就是1212个小时,换算成天,起码要50天,也就是接近2个月———这还是在不眠不休的前提下,更何况很多电影现在不止90分钟,如《赤壁》、《梅兰芳》等更是长达2个多小时。但金鸡奖的初评,只不过是评委们几个月前集合在苏州,看了一两天的电影,就将最终的提名名单公布了出来。所以,近年来媒体对于这个电影奖的争议一直没断过绝非故意炒作,大家质疑的,不仅是所谓的“专家”的声誉,更是这个电影奖项对待自己的态度。
而从这么多的电影里选择5部进行提名,估计23位评委都只能是“挑花了眼”。康健民就对记者说:“因为参与评选的电影太多,所以,有些时候评委的意见很不一致,根据章程,在投票不够半数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双黄蛋’。”
症结三:商业化倾向浓厚
金鸡奖利润几何?
一直以来,中国电影家协会都在强调金鸡百花电影节的专业性和艺术性,但在近年来,已经有不少媒体质疑其中所掺杂的商业利益,导致电影节本身的艺术氛围被淡化。这一问题在2007年苏州金鸡奖时已经爆发过,当时媒体质疑说,该届电影节所打造的“全民娱乐”氛围,使得金鸡奖的评选看起来越发不专业。
本届南昌金鸡奖,虽然至今并没有媒体跳出来指责主办方在商业利益方面所展现的问题,但事实上不论是中国电影家协会还是承办的南昌市,在经济利益方面依然“丰厚”。我们不妨根据主办方在电影节期间公布的各类数据来算一笔账:
根据组委会的公开说法,本届电影节闭幕颁奖晚会门票1000张,全部向南昌市民发售,并且在电影节开幕之前就已经销售一空。根据票价2800元和3000元一张,我们可以粗略得出结论:闭幕晚会的收入,至少在280万-300万之间。闭幕式之前的红地毯环节,其门票同样公开发售,票价600元而到场观看的人数,也至少有1000人以上。所以粗略估计,红地毯环节的门票收入至少也有60万。开幕式门票,组委会公布的价格为A区500元一张,整场晚会座位共1万4000个。当日记者所见,全场基本坐满,也就是说,算上B区门票,开幕晚会的收入至少也有15-20万。
笼统算来,单是对观众的门票,其收入也超过了380万。而在媒体招待方面,组委会宣称,共有超过300家媒体到场,如果按照每家媒体一个文字记者一个摄影记者算,就超过600人。而组委会要求大家统一食宿、每人交纳1000元的会务金,也就是说在这一方面,至少也可以有60万的收入,如果除去最后有一半记者没住指定酒店,其收入也超过30万。如果再算上包括中国电信、李渡酒等赞助,其毛收入应至少在500万上下。
我们再粗算下成本。这种大型活动的成本开销,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邀请嘉宾的路费和食宿费用、场地布置费用、媒体招待费用、安保费用及工作人员费用等。嘉宾大多来自于北京,以头等舱算,百位嘉宾加上随行一位助理,根据网上公布的票价,每人来回在3900元左右,其总额约为80万。住宿以南昌索菲特及和平酒店这样的五星级酒店算,根据网上公布的价格,也无非在600元左右一间,以每人一间计算,价格也就是在60万左右,由于许多嘉宾都只住一晚,如果算上市内交通费用及招待餐,大约在150万左右。
媒体招待方面,组委会公布的指定酒店为准三星级,并没有公开的商业价格。但根据南昌市内三星级酒店的普遍标准,每间房为150元左右,算上每日的就餐费用50元左右,基本与其收入30万元相抵。其次就是安保费用。此次主办方出动的安保级别很高,即便以出动千名警力来算,100万费用也基本足够。
至于场地、灯光等费用,由于许多活动以商业名目在影城举行,部分活动在校园举行,因此这些活动的成本并不高。以开幕式和闭幕式的场地费用算,100万租借费在这样的地区也算是合理的价格。
所以,粗算下来整个电影节的收支情况,看起来很可能依然有所盈余。但不论是主办方中国电影家协会,还是承办方南昌市政府,都不是国家法定的经济实体,所以应该尽快向社会通报其账目收支。而不光是本届电影节,在此之前的任何一届金鸡百花,都没有向社会通报其收支状况的先例。如今,奥运会这样的大项目都可以通过审计,向全国人民通报其收支状况,金鸡百花是否盈利,其款项的大体用途在哪里,是否应该向公众解释说明一下?
衍生症结一:
明星不捧场
2年后给《建国大业》颁奖?《建党大业》都拍完了!
由于评选的跨年度举行,直接导致提名电影专业性下降。而评选时间过长,同样也导致了明星们的缺席。作为衡量一个电影奖项是否成功的最关键因素,能够请来多少位明星捧场,直接关系到一个电影奖的关注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娱乐影响力和公信力。
明星们不来金鸡奖,自然有他们的道理。如今的内地娱乐已经形成产业,几乎所有的明星级人物都有自己的签约公司。一位明星有义务为其主演的电影进行宣传,而明星们参演电影的最终收入,也经常会与这部电影的票房直接挂钩。所以,为收入计,明星们从来都不惜血本在该电影上映的档期,配合所有发行方进行宣传。如今年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上映时,一路从北京南下,单是首映宣传就走了15个城市。对于电影获奖,如果是一年一届的话,大部分明星都乐于参加,因为这代表着他们过去一年来的努力受到了肯定,并且可以根据当年的获奖情况,来重新确定自己下一年的片酬。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今年的华表奖,有无数明星参加;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同样有为数众多的国内电影大腕出现;甚至连由全国100位一线电影记者共同评选出的媒体奖项“铁象奖”,也能吸引到章子怡、甄子丹等大腕们的参与。章子怡在从记者们手中接过奖杯时甚至还真诚地宣称“因为这个奖项的确能够真正代表一部分观众的意见,所以我对它无比珍视。”而这几个奖项或者电影节,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每年一届。
衍生症结二:
观众没看过的“主旋律”获奖
要奖给真正的“中国主流大片”
金鸡奖评选每次必有主旋律电影得大奖———哪怕这部电影根本没有在院线内上映,或者票房微弱。比如2005年金鸡奖的《太行山上》、《张思德》;2007年的《云水谣》、《天狗》,以及今年的《铁人》等。
近年来的“主旋律电影”,其实也已经在发生变化。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今年金鸡奖论坛上几乎所有人都不愿意再提“主旋律”三个字,取而代之的则是“中国主流电影”、“中国主流大片”等名称。也就是说,电影界的学者们,也已经认识到,与其让一些电影挂着“主旋律”的头衔,却没有在观众影响方面形成真正的“主旋律”,那么就算是这几个评委专家认可,也没有任何意义。
诸多专家,看起来更愿意从真正的艺术角度,对这些主旋律电影获奖进行一番重新解读。比如文隽就认为,凭借主旋律电影《铁人》获得金鸡影帝的吴刚也是实至名归。因为在他看来,吴刚获奖并不是因为《铁人》这部电影,而是因为吴刚在其他很多电影里面的出色表现,“我记得黄健新、陈可辛他们在拍《建国大业》时,某一天,黄导对某场戏出声赞赏‘吴刚出演闻一多,真好,好到无话可说。’加上《梅兰芳》中的费二爷、《潜伏》中的陆桥山,还有,哪怕只曾客串一场戏,在《风声》里演的那位阴沉的针灸师,吴刚的表演都是特别亮眼的。在多种演出中的演技爆发,累积下来,造成了评委们对他超好的印象,于是在这个时机,把影帝奖颁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