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中华文化
山东省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组稿 2010-03-27 19:54:05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阴阳、纵横、方术、刑、名、农、医等。其中,最为璀璨夺目、最核心的是儒家文化。进入秦汉以后,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呈现出鲜明的精神特质,并以自身的不断交融、创新、升华,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齐鲁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从时间上来概括,可以表述为“一个重心,双向延伸”。“一个重心”,即齐国和鲁国的文化。“双向延伸”,即向前延伸至东夷文化,向后延伸为山东区域文化,也叫齐鲁区域文化;从空间上说,可以概括为“两个主体、一个圈”。“两个主体”,就是齐文化和鲁文化,主要是先秦时期齐国和鲁国文化。“一个圈”,是指齐鲁文化圈。
  齐鲁文化的渊源,应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聚居在齐鲁之地的古老民族——东夷族的发展。这个在传说中曾以后羿和大舜为荣的民族,虽然在现有的文献中已难于找到系统、详实的记载资料,但是,自20世纪以来,山东地区大量史前考古挖掘出的文物和数千遗址却证明这是一个文化发达早、文明程度高的民族。在齐鲁之地上,不仅存在着从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到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再到龙山文化直至距今4000年左右的岳石文化这样一个在文化传统演变上一脉相承又相对独立的文化谱系,而且发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众多的城堡遗址和标志着文明发展程度很高的图像文字、陶文以及生产的大量精妙绝伦的蛋壳黑陶及各种手工饰品。这种文明发达的史前文化,是齐鲁文化成长的重要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较长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春秋、战国和秦汉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在战国时期,儒学实际上已经占据了鲁国、齐国两个国家,实现了儒学的齐鲁化。秦汉时期,董仲舒吸收了齐国和鲁国的新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儒学从此由“齐鲁之学”发展到“独尊儒术”。
  很久以来,人们常常以“一山一水一圣人”来评价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地位。“一山”是指泰山。泰山在齐鲁文化中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自然景观雄伟壮丽,还因为泰山本身是用中华文化堆积的一个文化的大山。泰山不仅高大,而且是文化的一个高山。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里面,泰山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之根;“一水”是指黄河。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而山东则是黄河的归宿和依托;“一圣人”,是指孔子。 
  
四大菜系之首

  鲁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四大菜系之首,以其味鲜咸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享誉海内外。
  鲁菜发端于春秋战国时,形成于秦汉。宋代后,鲁菜就成为"北食"的代表之一。从齐鲁而京畿,从关内到关外,影响已达黄河流域、东北地带,有着广阔的饮食群众基础。鲁菜是我国覆盖面最广的地方风味菜系之一,遍及京津塘及东北三省。
  山东省内地理差异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胶东菜(以海鲜为主)和内陆的济南菜以及自成体系的孔府菜三大体系。
  鲁菜讲究调味纯正,口味偏于咸鲜,具有鲜、嫩、香、脆的特色。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鲁菜常用的烹调技法有30种以上,尤以爆、扒技法独特而专长。爆法讲究急火快炒;扒技法为鲁菜独创,原料腌渍粘粉,油煎黄两面,慢火尽收汁;扒法成品整齐成型,味浓质烂,汁紧稠浓。
  主要特色小吃主要有:蒙阴红烧兔子头、沂水油炸山山牛、广饶肴驴肉、沂水豆油炒姜芽、临沂油炸知了龟、沂水大锅全羊、沂水塌煎饼、沂水塌包、沂水油煎白鳞鱼、清油盘丝饼、油旋、八批果子、玫瑰糖炸糕、五仁包、春饼、鸡丝馄饨、长清大素包、民众煎包、银丝卷、炸鸡丝春卷、济南米粉、济南甜沫、济宁甏肉干饭、福山拉面(抻面)、景芝金丝面、单县和滕州羊肉汤、蛋酥炒面、鱼肉水饺、豆汁粥、鸡丝伊府面、鸡汤饸饹、临沂糁、滕州糁、朝天锅、荷叶粥、滕州菜煎饼、八宝茶汤、瓜荅、石子旋饼、六角旋饼、糖酥杠子头火烧、泰山豆腐面、烟台焖子、蓬莱小面、梨丸、龙凤炒饭、龙口肉盒、芙蓉烧麦、潍坊火烧,鸡鸭和乐,朝天锅。德州扒鸡、禹城扒鸡、保店驴肉、乐陵金丝小枣、莱芜方火烧热豆腐、莱芜香肠、博山酥锅、利津水煎包、单县羊肉汤、曹州耿饼等。
  
戏曲艺术

  山东是我国较早有戏剧活动的地区之一。其戏剧艺术的孕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齐鲁诸国。
  隋代齐倡名动全国,到了唐代参军戏在山东地区流行。可以说长期流行的歌舞百戏,俳优活动,是山东戏曲孕育发展所必不可缺的重要过程。 宋杂剧形成后亦波及山东,金末元初产生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即元杂剧,山东是主要流行地区之一,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和明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篇》中记载的山东籍戏曲作家共28人,能歌擅唱者4人。 戏曲最盛之地是东平,单东平籍元曲作家就有高文秀、张时起等10人,最突出的当推高文秀,所作《黑旋风双献头》深得人民的喜爱。
  山东戏曲到明清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李开先的《宝剑记》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成就突出,影响最大。在演出方面,职业戏班增多,活动频繁。
  到清代中叶已有数十个不同的戏曲剧种同时活跃在山东境内。大致可分为梆子腔剧种、弦索腔剧种、肘鼓子腔剧种等。
  现在在山东境内流行的戏曲剧种多达30多种,大致可以划分为梆子腔系、弦索腔系、肘鼓子腔系和民间歌舞及说唱形成的戏曲剧种这几种类型。
  山东流行的梆子腔剧种,有豫剧(即河南梆子)、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两夹弦、东路梆子、河北梆子等多种。流行区域包括菏泽、济宁、临沂、枣庄、泰安、济南、聊城、德州、莱芜、滨州等十余个市地。 获得梅花奖的豫剧演员章兰、朱桂琴、李新花等还活跃在山东各地的舞台上。
  弦索腔由民间流传的俗曲小令,经过弦索清唱阶段,进而发展为戏曲声腔。由于流传地域和伴奏乐器的不同,及受其他艺术的影响,弦索腔形成了风格不同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山东的主要有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号称“东柳”的柳子戏是弦索腔剧种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剧种之一。代表剧目有《李亚仙思夫》、《貂蝉思夫》、《莺莺思夫》、《李三娘思夫》等 “十大思夫戏”。
  肘鼓子腔,是在流行于民间的花鼓秧歌的基础上,以“娘娘腔”为其主要腔调逐渐演化而成的戏曲声腔。所包含的剧种有柳琴戏、五音戏、茂腔、柳腔、灯腔、东路肘鼓子等。
  由说唱发展而来的戏曲剧种有:吕剧、坠剧、渔鼓戏、八仙戏、蓝关戏等。

      齐鲁名人

  【古代】
  文圣:
  孔子燕居像孔丘 字仲尼,春秋末年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史称孔子。后世誉为“至圣”。
  孟珂 即孟子。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称为“亚圣”。
  曾参 即曾子。编著了《大学》、《孝经》两书,对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后世称为“述圣”。
  兵圣: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著作《孙子兵法》。
  吴起,我国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
  孙膑 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一书。
  诸葛亮 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武圣:
  姜尚 字子牙,吕氏,一名望,尊称太公望,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世称“姜太公”。
  田穰苴 是继姜尚之后一位承上启下的著名军事家,因功被封为大司马,世称司马穰苴。
  医圣:
  扁鹊  姓秦,名越人。系我国医学事业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发明望闻问切疗法。
  匠祖:
  鲁班  姓公输,名般,是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土木建筑工匠和发明家。被后人尊为“匠师之祖”。
  书圣: 
  王羲之 东晋大书法家。
  颜真卿 唐代大臣,书法家。
  文学理论家:
  刘勰 南朝梁杰出的文学理论批评家。所著《文心雕龙》一书,在文学批评史上影响极大。
  经学家:
  郑玄 汉末著名经学家。
  著名画家:
  张择端  字正道,北宋风俗画家,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
  民族英雄:
  戚继光 明朝著名军事家,抗倭名将。
  词家: 
  李清照 宋代著名女词人。
  辛弃疾 南宋著名词人。
  散曲家:
  张养浩  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散曲家。
  墨家:
  墨子 姓墨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提出“泛爱、兼利而非攻”的思想。
  农学家:
  贾思勰 著有《齐民要术》等,是我国古代著名农学家。
  文学家:
  东方朔 西汉文学家。性诙谐滑稽,善辞赋。
  左思 西晋著名文学家,叫洛阳纸变贵的就是他的文章《三都赋》和《招隐》。
  孔融 孔子20世孙。东汉末学者,“建安七子”之一,典故孔融让梨。
  王粲 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刘桢 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王戍 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
  刘峻 南朝梁著名学者、文学家。
  蒲松龄 清初著名小说家,有《聊斋志异》传世。
  戏曲家:
  李开先 明代中叶著名文学家和戏曲家。
  孔尚任 孔子64代孙,昆曲名剧《桃花扇》即他所为。
  哲学家:
  仲长统 东汉末著名哲学家、政论家。
  训诂家:
  刘熙 字成国,汉末训诂学家,代表作有《释名》。
  孟喜 字长卿,西汉今文经学中易学“孟氏学”开创者,汉宣帝时立为博士。
  匡衡 西汉时期人。凿壁偷光来读书,后官至丞相。
  爱国将领:
  左宝贵 清末爱国将领。
  天文学家:
  刘洪 东汉人,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之一.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