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中华文化
青海省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组稿 2010-03-31 18:17:45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青海省


   青海省为我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青海省简称青,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


   长江源

  
  长江全长6380公里,是世界第四大河、世界第三长河。它的源头就是位于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大冰峰。
  1979年发现长江的正源是沱沱河。长江源头的景观十分壮丽,雪山冰峰,无垠的草地,蓝天白云倒映在河水中,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
  从青藏公路入藏,会经过江泽民同志题写的“长江源”碑刻。该石碑离开公路有一公里左右的路程,车开过去相当方便。石碑附近还有一座大桥,因为它是长江从上游算起的第一座桥,因而被称为“长江第一桥”。
  
黄河源

   黄河源位于青海的腹地。在腹地上有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布尔汉布山;山下有盆地,大片沼泽,是高山雪水形成的花海子,称为星宿海。但它还不是河源。后再经深入的查勘,又发现了三源:一是扎曲,二是约古宗列曲,三是卡日曲。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干涸,而卡日曲最长,流域面积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干涸,是黄河的正源。
  
青海湖

  
  位于青藏高原上,在青海高原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面积4500平方公里,海拔3200米,日月山,大通山和起伏连绵的青海南山环抱着的高原湖泊——青海湖,湖水冰冷且盐份很高。青海湖蒙语叫“库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4400多平方公里,海拔3260多米比古城西宁还高出1000多米,这里气候凉爽。即使在烈日炎炎的的盛夏,日平均温度一般都在15℃左右,是理想的避暑胜地。青海湖蒙语叫“库库诺尔”,意思是“青蓝色的海子”, (这里,“海”是“海子”的省称。)是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后幸存下来的。


     历史人文
  早在远古时代,青海就有人类活动,最早生息在这块土地的是中国西部古老民族之一氐、羌族群。众多的古文化遗存表明,青海的开发至少已有6000年的历史。夏商时期,部分羌人逐渐定居东部地区,开始进行农耕,随着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农牧业有了一定发展,人口也逐渐增加。这部分羌人渐与华夏诸融合,成为后来的汉族。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于湖北岸置西海郡,隋大业五年(609)于伏俟城置西海郡,均为时不久即废。自晋至唐为吐谷浑所占,曾建都于湖西十五里伏俟城。龙朔三年(663)地入吐蕃。宋代为西番角厮罗所辖。元代有蒙古部落驻此,东北部置贵德州,属甘肃行中书省。明正德四年(1509)后为东蒙古所据,史称西海蒙古。厄鲁特蒙古的和硕特部首领顾实汗于崇祯九年(1636)率部自乌鲁木齐一带移牧来此,史称青海蒙古,并控制卫藏。流居青海的蒙古人尚有喀尔喀、准噶尔、土尔扈特、辉特等部(见厄鲁特蒙古)。五部蒙古后渐分支派,总名十八家。清顺治十年(1653)封顾实汗为遵文行义敏慧顾实 。康熙三十六年(1697)顾实汗幼子达什巴图尔被封为亲王,其余蒙古贵族亦分别授予贝勒、贝子等爵号。 雍正二年(1724),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年羹尧建议:青海蒙古仿内蒙古札萨克之例,划定游牧地界,统一分编为旗;原属诸番,另行安插,勿许蒙古管辖。三年分青海蒙古为二十九旗,每旗设札萨克一员,协理台吉一员,管旗章京、副章京、参领各一员;按一百五十户设一佐领,共计佐领一百零四个半,重定王公爵秩,颁授印信册诰;各旗首领每年祭海会盟一次届时钦差大臣莅临,处理各旗纠纷,奏选盟长;各旗王公、台吉分为三班,三年一次,九年一周,赴京朝见;每季仲月为各部与内地贸易之期,开日月山(后移至丹噶尔)、北川、洪水(今民乐)为集市,由官兵督守,禁止私入边墙。同时清查藏族各部户口,设立土司,以户口多少,分别封以百户、千户名号。蒙藏各部,统归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简称西宁办事大臣)管辖。从此,凡称青海者,意即指该大臣所辖各族地界。 光绪三十三年(19070推行新政时,曾议改青海为行省,不果。辛亥革命后,西宁办事大臣改为青海办事长官。1915年又改为蒙番宣慰使,由甘边宁海镇守使兼任。1926年撤销上述二使,改称甘边诸海护军使。 1912年北洋军阀政府任命马麒为西宁总兵,1915年又任命其为蒙蕃宣慰使和甘边宁海镇守使。从此,马家军阀在国民党政府的支持下统治青海近40年。1929年青海省正式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落后、残酷的封建军阀统治推翻,建立了新的民主政权。青海省,简称“青”,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为黄河、长江及澜沧江(湄公河)之源头。因境内有全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省会是西宁市。据商朝甲骨文记载,青海自商朝商高宗武丁年间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青海史志

  
  青海历史悠久,地处华夏民族的摇篮——黄河、长江的源头。早在距今二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先民即在今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一带活动生息。据考古发掘,众多的古文化遗存证明,青海的开发至少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省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灿烂辉煌 ,青海彩陶举世闻名。青海的古文化与羌人及其先民有关。古羌人活动地区很广,西起黄河源头,东到陇西地区,南达四川西部,北至新疆鄯善一带。秦汉时,羌人部落有150多个 ,每一部落有酋长,互不统属,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产力低下,属原始社会形态 。商周时代形成了羌部落,史称“西羌”。据商朝甲骨文记载,商高宗武丁出兵征伐西羌,青海东部大片地区纳入商朝版图。西周时期,青海与中原地区发生了政治、经济联系。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西汉王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设令 居塞,并在河西设4郡。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军征讨河湟羌人,在湟中设“护 羌校尉”,开始经略湟中,筑西平亭(今西宁市)。从此,汉王朝开始了对青海东部的控制 。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赵充国奉命平先零羌杨玉得胜后,罢兵田于河湟,设“金 城属国”,先后设置临羌(治所在今湟源县)、安夷(治所在今平安县)、破羌(治所在今 乐都县)、允吾(治所在今民和县)、允街(治所在今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河关(治所 在今贵德县)7县,青海东部地区正式纳入中原封建王朝郡县体系。三国时,魏文帝黄初三 年(222年),凭依汉西平亭故城,修成西平郡城。古代青海东部属于中原王朝统治,汉时曾设西海郡、河源郡、湟源郡、金城郡,控制了今天的青海贵南、贵德以及西宁和湟源等地,还设立护 羌校尉。
  公元4世纪初,吐谷浑人迁入甘青地区,后向青海境内发展,并建立了吐谷浑国。其盛 时,势力范围东南至四川松潘,北到青海祁连,东到甘肃洮河,西达新疆南部,东西长约1500公里,南北宽约500公里。吐谷浑人自进入青海至唐龙朔三年(663年)亡于吐 蕃止。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西夏、北凉相继统治过青海河湟地区。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先后兼并了羊同、苏毗、白兰 、党项诸羌,尽得其地。唐“安史之乱”后,吐蕃进一步东进,控制了青海全境,统治近200年。五代十国青海吐蕃部落分散,不复统一。唐末,“嗢末”一度控制河湟地区。
  宋时,角厮罗势力渐 强,以青唐城(今西宁)为中心,在河、湟、洮地区建立了以吐蕃为主体的宗咯地方政权, 臣属于宋。徽宗初,角厮罗政权势力日衰,宋军遂进占河湟地区。崇宁三年(1103年),宋改鄯州为西宁州,是 “西宁”见于历史之始。北宋亡后,金和西夏占有河湟地区,约一个世纪。
  公元13世纪,南宋理宗元庆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进军洮、河、西宁州,青 海东部地区纳入蒙古汗国版图。忽必烈即位初,在河州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 青、甘一带吐蕃部落。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辖西宁诸州。
  明洪武六年(1371年)改西宁州为卫,下辖6千户所。以后又设“塞外四卫”:安 定、阿端、曲先、罕东(地当今海北州刚察西部至柴达木西部,南至格尔木,北达甘肃省祁 连山北麓地区)。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设西宁兵备道,直接管理蒙、藏各部和西 宁近地,“塞外四卫”由西宁卫兼辖。明初青海东部实行土汉官参设制度。在青南、川西设 有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又在今青海黄南州、海南州一带设必里卫、答思麻万户府等。
  16世纪初,厄鲁特蒙古4部之一的和硕特部移牧青海,一度成为统治青海的民族。清 雍正初年,罗卜藏丹津反清斗争失败后,清朝在青海设置青海办事大臣,统辖蒙古29旗 和青南玉树地区、果洛地区及环湖地区的藏族部落。青海东北部西宁卫改为西宁府,仍沿袭 明朝的土司制度,属甘肃省管辖。
  1912年北洋军阀政府任命马麒为西宁总兵,1915年又任命其为蒙番宣慰使和甘边宁海镇守使。从此,马家军阀统治青海近40年。1928年9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决 定新建青海省,治设西宁。1929年1月,青海省正式建制。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1949年9月26日,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组成,以西宁为省会。
  
历史名人

  历史上曾在青海有较大影响和青海籍人士在全国较有影响的主要有:
  ①著名政治家:战国初期河湟地区羌人首领无弋爰剑,南凉国主秃发乌孤,吐谷浑主吐谷浑、树洛干、阿豺,宋代宗咯藏族政权的缔造者角厮口罗,明朝进士张问仁,明末清初厄鲁特蒙古首领固始汗,清朝大臣杨应琚等;
  ②著名军事将领:西汉大将、著名军事家赵充国,西汉名将霍去病,东汉名将邓训,唐朝名将黑齿常之、哥舒翰,吐蕃大将尚婢婢、论恐热,北宋武将何灌、高永年,元驸马章吉,西宁王速来蛮,歧王脱脱机,明代武将李淳、柴国柱、刘敏宽等;
  ③著名文学家:元朝吐蕃喇嘛萨迦派领袖、语言文字学家八思加·洛哲尖赞,清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佛学家土观·罗桑曲吉尼玛,清代高僧、著名藏族诗人、作家夏嘎巴·措周仁卓,清代诗人吴木式、朱向芳等;
  ④著名艺术家:藏传佛教高僧、清初著名藏学家嘉木样·协贝多吉,清末文人、地理学家邓敏,清末平弦艺人李汉卿,清末书法家周光辉、张思宪等;
  ⑤著名科学家:唐初名医直鲁古,清代中医李世泰等;
  ⑥著名宗教人士:元代高僧、宗喀巴的启蒙教师曲结顿珠仁钦,撒拉族始祖尕勒莽,藏传佛教噶举派高僧三罗,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著名宗教改革家宗喀巴·罗桑扎巴,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四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确吉坚赞,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中国伊斯兰都虎夫耶鲜门门宦道祖鲜美珍,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五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益希,中国伊斯兰教新教开创者马明心等;
  ⑦著名农民起义领袖:东汉羌酋滇零、“义从胡”首领北宫伯玉、韩遂,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贺锦等。
    行政区划
  现任青海省委书记 强卫,省长 骆惠宁。1929年1月,青海省正式建立。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省行政区经过多次调整,现辖1个地级市 ,1个地区,6个民族自治州,30个县,7个民族自治县,2个州属市,4个辖区,3个行政区。基层行政单位有:369个乡,34个民族乡,36个镇。青海省行政区划
  西宁市 辖5个市辖区、2个县、1个自治县。市人民政府驻城中区。
  城中区、城东区、城西区、城北区、城南新区、海湖新区、湟源县(城关镇)、湟中县(鲁沙尔镇)、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镇)
  海东地区 辖2个县、4个自治县。地区公署驻平安县。
  平安县(平安镇)、乐都县(碾伯镇)、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化隆回族自治县(巴燕镇)、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
  海北藏族自治州 辖3个县、1个自治县。自治州人民政府驻海晏县。
  海晏县(三角城镇)、祁连县(八宝镇)、刚察县(沙柳河镇)、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镇)
  黄南藏族自治州 辖3个县,代管1个自治县。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同仁县。
  同仁县(隆务镇)、泽库县(泽曲镇)、尖扎县(马克塘镇)、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优干宁镇)
  海南藏族自治州  辖5个县。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共和县。
  共和县(恰卜恰镇)、同德县(尕巴松多镇)、贵德县(河阴镇)、兴海县(子科滩镇)、贵南县(茫曲镇)
  果洛藏族自治州  辖6个县。自治州人民政府驻玛沁县。
  玛沁县(大武镇)、班玛县(赛来塘镇)、甘德县(柯曲镇)、达日县(吉迈镇)、久治县(智青松多镇)、玛多县(黄河乡)
  玉树藏族自治州 辖6个县。自治州人民政府驻玉树县。
  玉树县(结古镇)、杂多县(萨呼腾镇)、称多县(称文镇)、治多县(加吉博洛格镇)、囊谦县(香达镇)曲麻莱县(约改镇)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辖2个县级市、3个县。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德令哈市。
  德令哈市、格尔木市、乌兰县(希里沟镇)、天峻县(新源镇)、都兰县(察汗乌苏镇)
  青海地处内陆腹地,自然环境特殊,县级行政区划辖地面积大,但人口密度小,全省46个县(市区)中,15万人以下的37个,其中5万人以下的23个,玛多县仅万余人。

 

    旅游资源
  青海自然风光雄奇壮美,具有青藏高原特色。距今六,七千年前,古代先民们就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斗转星移,沧桑变换。以古墓群,古寺庙,古岩画,古城堡为特征的名胜古迹众多。汉,藏,回,蒙古,土,哈萨克,撒拉等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保持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青海旅游资源丰富,类型繁多。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面积4,573平方公里,湖面高出海平面3,260米,是泰山顶峰的2倍。湖水最深处为32米。湖中有鸟岛,海心山,海西山,三槐石和沙岛。可供游客游览。鸟岛在青海湖的西部,面积约1平方公里每年春季有约10万只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以及印度半岛飞来的十多种候鸟在这里繁衍生息甚为壮观,其集群繁殖密度之大,为亚洲罕见。
  孟达林区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区内古木参天,芳草没膝,山花烂漫,鸟雀啾啾,溪水潺潺。生长社热带,亚热带与温带植物540余种,被称为“青海高原的西双版纳”。位于群山环抱中的“天池”,面积20公顷,景色秀丽,气候宜人。
  塔尔寺位于距省会西宁西南27公里的湟中县鲁沙尔镇,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建于明朝嘉靖三十九年,已有400多年历史。香火鼎盛,影响深远。全寺建筑格局与众不同由许多独立的佛塔,殿宇,经堂,僧舍组成,是藏汉结合式建筑群,占地40多公顷。大金瓦殿,小金瓦殿和大经堂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尤为著名。酥油花,堆绣,壁画誉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
  长江、黄河均发源于青海境内。长江源头景色秀丽,几十米高的冰塔林耸入晴空,绵亘数十里,婉如座做水晶峰峦,千资百态。黄河源头风光宜人,水草丰美,湖泊,小溪星罗棋布,甚为壮观。黄河上游落差大水流急,适于探险性漂流。江河源头是探险,考察胜地,在这里你会领略到那袒露无遗而又神秘莫测的大自然之酶。
  黄河源 “万丈盐桥”是格尔木至敦煌的一段从达布逊湖上穿过的公路,15--18米的盐盖构成天然的“盐桥”2公里,折合市制可达万丈,因此人们称它“万丈盐桥”。桥上路面光洁平坦,山色湖光相映,景致很美,堪称举世无双。 
  都兰县境内有巴隆国际狩猎场,这里山峦起伏,草木茂盛,是野生动物理想的栖息场所。凡青海当地的野生动物,这里几乎都有。猎场面积4,400公顷。
  阿尼玛卿山、昆仑山、新青峰是青海对外开放的三座山峰,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冰峰峻峭,气势不凡吸引着众多登山爱好者。
  青海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是您旅游观光的胜地。青海境内更多的具有高原特色的旅游资源尚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旅游资源

  青海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雄奇壮美,具有青藏高原特色。汉、藏回、蒙古、土、撒拉等民族历史悠久,民俗风情别具一格,极富情趣。全省已形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旅游区,旅游设施日渐配套,可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多种有效旅游措施。
  
    特产

   青海省的特产有:旱赖皮,黑紫羔皮,藏刀,冬虫夏草,贝母,鹿茸,沙果,雪莲,柴杞(柴达木枸杞),青稞酒等。
    民俗文化
  青海是花儿的故乡,河湟花儿是西北花儿的精魂,最美的花儿是用三江最纯净的源头之水浇灌的圣洁之花。居住在这里的汉、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可以说,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儿”、漫“少年”的金嗓子。青海农民唱起“花儿”,村里的张秀花、王富贵们就会泪水涟涟。花儿对青海人来说象每天的饮食一样普通。
  花儿又名少年。花儿是产生于青海,并流行于青、甘、宁、新等地区的一种山歌,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较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花儿发源于临夏,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加之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北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六盘山花儿就是其中的一种。回族群众喜爱花儿,是花儿的创造者、演唱者、继承者和传播者。花儿是心头肉,不唱由不得自家,可见回族对花儿的喜爱程度。流行于固原地区的花儿主要有两类:河州花儿和山花儿(俗称干花儿)。河州花儿委婉动听,基本调式和旋律有数十种,变体甚多。形式上有慢调和快调。慢调多为4/4或6/8拍,唱起来高亢、悠长,曲首曲间和句间多用衬句拖腔,旋律起伏大,上行多用四度调进,高音区多用假声。快调多为2/4或3/8拍,相对紧凑短小。河州花儿多为五声微调,在文学上自成体系。一般每首词由四句组成,前两句常用比兴,后两句切题。字数上单双交错,奇偶相间,不像一般民歌那么规整,故更加自由畅快。但是,固原回族多唱山花儿。山花儿在旋律上起伏较小,较多地应用五声羽调和角调,衬词衬句使用较少,段尾或句末用上滑音。在文学上除具有河州花儿的一些特征外,还派生出一些变体,有时也采用信天游或一般民谣体。演唱形式有自唱式和问答式。曲目无令之称,属抒情短歌。花儿音乐高亢、悠长、爽朗,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鲜明。不仅有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而且有丰富的文学内容。反映生活、爱情、时政、劳动等内容。用比、兴、赋的艺术手法即兴演出。虽然大部分花儿的内容与爱情有关,但在歌颂纯真的爱和控诉封建礼教及社会丑恶现象给恋人造成生死苦难的同时,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语言朴实、鲜明,比兴借喻优美,有比较高的文学欣赏和研究价值。20世纪80年代,花儿的演唱形式已发展到花儿歌舞剧。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