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界新人纷沓来
在拥有众多煤老板和巨额资金的山西,古玩收藏队伍如今更加壮大——在炒房遭遇寒流、炒股市值蒸发、山西连续出现五个月GDP负增长后,一个劲不跌只涨的古玩,成为了几乎所有投资者迷茫中的最佳风向标,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这个圈子,其中不乏资金雄厚者,而称得上收藏大家的不足千分之一,更多的是随意性强、水平参差的初入门者、半拉子收藏者。
一个月前结束的中国(太原)国际古玩艺术博览会上,出现了睹者如云、鉴宝不绝、成交量奇高的盛况。展会刚揭幕20分钟,北京某展位就售出三件展品。某买家对一件明代紫檀书桌一番打量后价都不还就成交……博览会上几乎所有参展商都是笑逐颜开,表示在山西这三天收获颇丰,下次还要来。
“梦里不知身是客”
“今天的藏界新入行者,一个普遍特点就是实力强,比当年那些老玩家强太多了。他们多数人虽然入道晚,自己对古玩没研究,但也非常谨慎,会找人帮他们看东西。这样,对方的可信度和眼力就成为关键。”一位藏家说。
但在一些老藏家看来,和山西人出了名的购房购车一样,一些藏界“新贵”仍未改掉老毛病:一掷千金阔绰出手,尤其是自己知识储备不够而偏认名气的固执——这让许多外地尤其是海外的古董交易商逮了一个大便宜。
雾里看花
一位藏家举了个例子:去年某次古玩艺术品展会在太原举行,号称全部是“顶级珍品,民国以前的老东西”。“那样说来,同样的珍品在咱们山西就多了去了。其实展会上的东西在我们圈内并不罕见。有人看中一件顺治年间的青花筒瓶,要价40万元,其实同样的东西在咱圈里也就值20万元。山西藏家力劝他别买,可架不住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他就认主办方的香港背景和资质,结果花40万元买了20万元的东西。经常是,同样的东西,在古玩城的价格,一般只有拍卖行的10%-20%。我们山西古玩市场本身资源这么好,为何要一味看中不靠谱的拍卖会呢?”
虚虚实实真真假假
真正的古玩收藏,是要有经年累月的亲身实践作底子的,绝非短期内可速成。自己不具备一定底蕴,付出高昂代价也是必然。
一位藏家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几年前,阳泉一位收藏者带了一批自己藏品中的精品瓷器到北京找有关专家进行鉴定,被告知“东西很次”,一怒之下,他将藏品全部低价抛售。该专家又建议他在京购置一些“真正的好东西”,因为京城毕竟荟萃各地之佳品。他依言而行。不料回到山西后,又被圈内人认定这批购自京城的精品才是次品。这位阳泉藏家气恼之余,深感“圈内水深不可测”,就此颓然,“金盆洗手”,退出了藏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