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人物专题
收藏家马未都认为:文化的消费时代已经到来(图)
来源:江苏商报 2008-04-14 09:47:45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2008新年开篇的央视名牌栏目《百家讲坛》上,“马未都说收藏”带领观众领略了古典艺术品的无穷魅力,马未都本人也成了红人,到哪都有媒体关注。实际上,在收藏圈中,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涉足收藏的马未都,早已是大名鼎鼎的“腕儿”。1996年,马未都在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并先后在杭州、厦门等地设立分馆。

    昨天下午,马未都来到大众书局南京书城店,为他的新书《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举行现场签售会。签售活动也带有浓重的收藏色彩,马未都没有使用传统的签名方式,而用了“盖图章”的方法。图章上刻下了马未都手写的“与古人真诚对话,与文化快乐同行。——《家具篇》签发纪念”等内容。签售结束后图章即被销毁。“从收藏角度讲,这个签名也值得收藏。”马未都表示。

    独特的签售会引来众多“马扎”争睹他的风采,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现场采访。

    “观复”暂时不会在南京有分馆

    记者:为什么要成立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

    马未都:成立博物馆的想法来源于几次藏品展览。博物馆成立以前,我曾把自己的一些收藏品拿出来公开展览,发现观众都很有兴趣,一些人甚至为没能及时看到展览而遗憾,我就想,能不能有一种方式把展览固定下来,就萌生了办私人博物馆的想法。

    当时国内并没有这个先例,第一次向有关部门提交办馆的申请没能批下来,我没放弃,又继续申请,终于在1996年获准成立,1997年,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正式开张。

    记者:观复博物馆在杭州、厦门等地都有分馆,有没有可能在南京也设个分馆?

    马未都:南京是个相当不错的城市,但暂时可能不会。我个人很希望将博物馆规模做大。在不同的地方有分馆,可以将博物馆的藏品作“巡回展”,让更多的人看到。但博物馆的运作模式比较特殊,完全商业化的运作基本行不通,如南京博物院现在已经免费开放了,在缺乏市场竞争力的情况下,不适合一味做大。杭州、厦门等地分馆的开放,也都是机缘巧合,如当地政府邀请等因素才成立的。

    记者:很多人认为收藏可以发财,您有这么多藏品,有人喜欢用“富豪”称呼您,您介意么?

    马未都:不介意。我的藏品数量确实不少,但我会将这些东西留给社会。我希望观复博物馆的存在不是因为我,有一天即使我不在了,而博物馆还在。观复博物馆的存续应该依赖于一个好的制度。如同我们的企业一样,优秀的企业应该依赖制度,而不是依赖人。可惜目前我国企业的通病还是过于依赖人,实际上,一个二流的制度往往优于一个一流的人。    文化的消费时代已经到来

    记者:根据您的划分,中国历史上共出现过五次“收藏热”,第五次正是当今。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收藏的消费时代已经到来”?

    马未都:我认为应该是“文化的消费时代已经到来”。很多人抱着投资获利的心态进入收藏界,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通过收藏关注文化,而不是以赚钱为目的。

    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出老百姓越来越重视文化修养。比如现在家庭很重视装饰。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家里的装饰品可能只是一本挂历,而时下的家庭装饰可谓多种多样——节日里插瓶鲜花,摆一些自己喜欢的艺术品,等等。曾经以家里有一台彩电、甚至一部汽车为荣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老百姓更关注文化层面的需求,就像西方发达国家的很多大企业家,常常以收藏有艺术品、古董为荣。这种观念性转变直接刺激了文化消费时代的到来。

    记者:今年正好是改革开放30周年,在这30年中我国的收藏市场有了怎么样的变化?

    马未都:这30年正好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是头15年,可以称为“地下阶段”。那时文物收藏市场还没放开,很多交易都在“地下”进行;二是最近15年,可以算作“交易公开阶段”。1993年,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立,这是我国文物收藏市场上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从此文物可以公开拍卖。

    我前面说到“文化消费时代”,可以说,从1993年开始的这15年就是我国人民开始关注文化的15年。我想提醒那些想赚钱的人,不要仅仅关注钱,应该更多地关注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修养、修炼,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对文化了解得更深,才能获得更好的商业利益,关注文化将让人受益终身。

    收藏贵在学习

    记者:您涉足收藏领域这么些年,有吃亏上当的经历么?最惨的一次惨到什么程度?

    马未都:应该说没有特别惨的经历,所有受骗的经历都是可以承受的,要不然今天你们就看不到我坐在这里了。我觉得搞收藏交一点学费是值得的,从收藏的角度讲叫“不冤不乐”,偶尔看走眼的事很正常。一个人智力再高,在浩瀚的历史面前都微不足道,关键要不断学习,提高鉴别能力,并学会体验个中乐趣。

    记者:对于有心收藏的人来说,现在是“淘”文物的好时机么?

    马未都:现在不算,我刚搞收藏那会才算。那时我去地摊上淘东西,到处都是真东西、好东西,“收藏”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个陌生的概念。而现在不同了,我说过现在是第五次收藏热,虽然不是最好的收藏时机,但还不算晚。因为现在的信息咨询非常全面,比如我收陶瓷那会,全国公开出版的陶瓷书籍只有两本,而现在,你走到书店想找一本关于陶瓷收藏的书,可能到处都是。要在收藏市场中生存下去,就必须要学习。我写这本书,也是希望书中所写的东西能变成大家的知识。

    鉴别能力难以传授

    记者:这次签售的是家具篇,能谈谈古典家具的一些鉴定技巧么?

    马未都:我觉得家具在各类古代艺术品中是最好理解的一类,即使不了解收藏的人,也能对家具有所理解。了解了古典家具,就能了解古人的起居文化,从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收藏鉴定的技术我认为不是最重要的,我写书的目的是将收藏的观念和经验传递给大家。

    记者:您把收藏技巧比喻为“听张靓颖唱歌”,为什么?

    马未都:我喜欢用这种通俗的方式与人交流。张靓颖的海豚音是她独特的能力,别人很难模仿,这是一种感受,鉴定的最高境界也是一种感受。如果把鉴定的学问比喻为5层的金字塔,这种感受就是第5层。我向别人传授鉴定方法,最多只能教到第4层,最高级别的感受只能用心灵去体会,难以言传。

    记者:现在收藏市场上有很多“艺术品经纪人”,您曾经担任过这样的角色么?

    马未都:对于我们这一行,这样的行为太普遍了。经常有人找到我请我帮忙鉴定。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我都很乐意。在诸多投资方式中,艺术品投资的门槛可以说是最高的,鉴定有误可能带来巨大损失。遗憾的是,相对西方艺术品市场经纪制度的完善,我国的市场环境对“经纪人”似乎颇有微词,“艺术品经纪人”这个行业要想规范发展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

    延伸阅读,马未都的经历

    马未都的人生经历也颇带传奇色彩。连小学都没毕业的马未都,早年下过乡、插过队,回城后进工厂当了机床工,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

    1981年,《中国青年报》用一个整版发表了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马未都“火”了,从工厂到了《青年文学》编辑部当编辑。后来,他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颇有影响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

    1992年马未都撰写了《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随后的《明清笔筒》等文物鉴赏、研究的专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论文、小品文章,在《收藏家》《文物报》上发表,并参与编写《中国鼻烟壶珍赏》。2002年,他的另一部专著《中国古代门窗》面世。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