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开国大典》被印制成年画在全国发行。画家董希文明确提出“油画中国风”的口号,却没有停留在同一形式的重复之中,他放下荣誉和喝彩,背起画架重走长征路,前往青藏高原,与新中国的油画家们一起在陌生的土地上继续着民族风格的探索。
1953年9月,一辆载满青年学生的列车跨越中国北部边境,列车的终点是前苏联的列宁格勒。车上的乘客里有新中国第一批前往苏联学习油画的留学生,他们将就学于历史悠久的列宾美术学院。200年历史的学院大楼是涅瓦河畔一道美丽的风景。50年前,先后有二十多个中国留学生被选送到这里学习油画。在异国他乡的油画课堂上,这些经过严格挑选的留学生首先感到的是巨大的差距。
据当时留学苏联的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肖峰介绍说,当时苏联的小伙子7岁就开始进附小,附中这么上来10年,画得很好。
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全山石回忆说:当时到苏联留学的中国留学生虽然是大学毕业的,但是所受的教育和练习远远不如苏联的小伙子。但油画的魅力和报效祖国的决心,让这些年轻人迅速克服了生活和艺术语言的双重障碍。中国留学生开始在一年级,二年级拼命赶,到到三年级的时候,就是留学生的水平已经就赶上去了。
1957年秋天,中国小伙子全山石的照片终于被贴在列宾美术学院的光荣榜上,此时,在他的祖国,另一个由苏联专家指导的“油画训练班”也宣布毕业了。如今,也许很少有人知道马克西莫夫是谁。但是如果我们重拾那一时期的美术记忆,《起家》、《青年地下工作者》、《刘胡兰》这些代表50年代油画成就的作品,都出自中央美术学院1955年春天开办的一个著名油画训练班,这个班的指导教师就是康斯坦丁·马克西莫夫。我们今天了解,马克西莫夫并不是苏联最有声望的画家,但他所指导的这个集体,却汇聚了19位当时中国美术界的青年骨干。在为期两年的“油画训练班”里,这些建国后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真正开始了与油画一生的不解之缘。
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水天中说:我国学习苏联,并不是完全学习苏联斯大林时期的绘画,也经过苏联画家之手,我们学到了印象派前后的技法。
“马训班”结束的1957年,中苏关系已经出现裂痕,但苏联油画贴近生活,注重形式语言探索的风格,在学生的毕业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苏联的油画教学方法,在中国各地迅速推广。
1958年秋天,列宾美术学院接到来自中国政府的紧急通知,要求在这里进修的罗工柳立即结束学业、返回祖国接受新的任务。43岁的罗工柳回到北京才发现原来他被中国油画界寄予了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