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边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是新中国油画一个风云际会的舞台。随着建国十年大庆的到来,作为献礼工程的博物馆即将开馆,需要组织油画家进行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这个重要的任务,由罗工柳来主持。中国各地的优秀画家陆续来到北京,他们从革命回忆录入手,访问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并且到实地体验、写生,构思自己的作品。从此,情节性现实主义题材,不断出现在中国油画中。中央美术学院靳尚谊画的《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上》;浙江美术学院的全山石画的《英勇不屈》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
在那个时代的激情、理想和愿望,浓缩在这些熟悉的作品里,画面上英勇不屈的人物形象,成为几代中国人重要的集体记忆。油画家全山石发出了:“画家必须自己要感动,如果是你哪怕画历史题材的话,你首先要熟悉这个历史,被这个历史事件所感动,然后你才会主动的去设计一个怎么样表现主题思想的这么一个东西的”感叹
1962年,画家艾中信发表文章,兴致勃勃地分析当时的大好形势,他说:“期以十年,必有大成”。然而,当油画家们意气风发地在革命现实主义道路上行进时,一场“非常运动”使中国油画遭遇重大的挫折,直到十几年后才得以延续。
1979年2月1日,中国农历的春节。这一天,在北京中山公园,举行了一个由37位油画家自发组办的“迎春油画展”。这是十几年来第一次“不设审查制度”的民间画展,在不同时期从事现代风格艺术创作的刘海粟、庞熏琴和袁运生都有作品参加展出。据当时组织画展的油画家阎振铎回忆,当时画展就是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我们就是起一个给大伙提供这么一个平台我们来组织,我们就邀请这么多人了,三十几个人,每个人你们拿什么画你们自己决定,什么全行。
后来“迎春画会”改称“北京油画研究会”。
画家们在宣言中提出“艺术家个人风格的被承认是‘百花齐放’响亮号角的主和弦”。当时北京油画研究会举办了三次画展,展出了一百多幅思想解放,风格多样的作品,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人体是靳尚谊的作品,老画家吴冠中的画,静谧中透出一股勃勃的生气。
阎振铎还说,当时展览不像现在一个礼拜,一般都是一个月,基本上轮流,一天两人,轮流值班。所以这些老教授们,像吴冠中先生,他们一样,那个时候也没有人感觉怎么着了,感觉非常平等,而且那个时候我们发言讨论什么的,都非常地融洽,既不像从前,好象也不像现在。
历经十年的磨难,油画创作者荒芜双手,磨蚀灵魂的时代宣告终结。
他们开始对民族和个人命运的重新思索,设想将历史的面貌再现在画布之上;他们重新睁开双眼,用手中的画笔表达美的心灵和美的意境。
那些雄壮的、平凡的、诗意的场景,长久地留存于上世纪80年代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