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鉴藏
记者写书 揭秘古玩市场黑幕(图)
来源:京华时报 卜昌伟 2008-12-08 10:29:59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几十万买古董交学费

    写作《谁在收藏中国》花费了吴树近五年时间,为了不出现学术上的信口雌黄,他买了近万元的文物鉴赏、考古发现等专业书籍、音像制品,包括文物鉴定各门各派掌门人的鸿篇巨著,并通读多遍。“我还买了几十万元的真假古董’,交了不少学费。我的老师很多很杂,有国家级、省级鉴定专家,有考古队员,博物馆文物鉴定人员,文物商贩,有河南、江西等地的制假高手,还有金盆洗手了的盗墓者。”

    为拿到第一手材料或证据,吴树深入文物贩子内部,与他们周旋。他坦言,在整个“取证”过程中,没遇到什么大的危险。对方大多是卖家,他的身份主要是买家,一般情况下,卖主不会跟买主过不去,多花点冤枉钱,人家就信任他了,什么都跟他讲。“要说危险只有一次,在一个盗墓者的家里,我想用手机偷拍几张照片,被他发现了。我说是拍东西没拍人,目的是把东西拍下来给朋友看,帮他多找几个买主。他也相信了。第二天,我想再去弄点儿证据,可他已经搬家了,不知去向。”

    少时毁古董悔恨至今

    对于文物,吴树内心怀有歉意。“‘文革’初期,我刚初中毕业,和同学们一起到处破‘四旧’,见到老物件,比方说老瓷器、老画,就砸,就烧。后来长大了,知道那是对历史文化的犯罪。”年轻时的行为让吴树万分懊悔,此后他敬畏文物视若神圣。“这几年目睹走私、盗墓、制假,觉着文物的可藏性和观赏性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有一次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听到一个四五岁的小孩指着那些文物展品不停地跟他爸爸说,‘这个咱家也有、那个咱家也有’,最后还来了一句‘这些古董也是在潘家园买的吗?有假的吗?’我当时想,假若头些年博物馆收藏的那一批‘北魏陶俑’赝品没被识破,如今还不得就摆在展厅里让人顶礼膜拜?许多真的国宝给外国人抢去了、走私去了,假文物让我们自己来‘捡漏儿’,这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

    外国人来华见识作假

    在吴树看来,中国文物业现在面临的问题极为复杂。“前几天我去采访瑞典哥德堡西方古董公司董事长BjoruGremner先生,他经营中国古董30年了,对中国古陶瓷鉴赏很有一套。他对我说,现在到中国来不是为了买真货,而是为了见识作假做到什么水平了,好提防在外国买到中国输出的赝品。”吴树说,另外,市场的过度炒作,使文物的自身价值受到误导,导致尔虞我诈、骗术为王的拜金主义狂潮泛滥成灾。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方努力,期待管理文物的行政者去动脑子。作为写作者,我不企望一本书能对目前混乱的中国文物市场起到什么大作用,只想用我所见、我所思,给管理层进言一句:再不认真治理,中国的文物业将陷入万劫而不复。”

    吴树计划明年写完《谁在收藏中国》续集,假如身体允许,他还想写一部瓷玉方面的古董打假谋略——与专家的套路相反,不教别人如何辨真,只用自己的实战体会、受骗记录,与藏友交流如何“打假”。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