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万买古董交学费
写作《谁在收藏中国》花费了吴树近五年时间,为了不出现学术上的信口雌黄,他买了近万元的文物鉴赏、考古发现等专业书籍、音像制品,包括文物鉴定各门各派掌门人的鸿篇巨著,并通读多遍。“我还买了几十万元的真假古董’,交了不少学费。我的老师很多很杂,有国家级、省级鉴定专家,有考古队员,博物馆文物鉴定人员,文物商贩,有河南、江西等地的制假高手,还有金盆洗手了的盗墓者。”
为拿到第一手材料或证据,吴树深入文物贩子内部,与他们周旋。他坦言,在整个“取证”过程中,没遇到什么大的危险。对方大多是卖家,他的身份主要是买家,一般情况下,卖主不会跟买主过不去,多花点冤枉钱,人家就信任他了,什么都跟他讲。“要说危险只有一次,在一个盗墓者的家里,我想用手机偷拍几张照片,被他发现了。我说是拍东西没拍人,目的是把东西拍下来给朋友看,帮他多找几个买主。他也相信了。第二天,我想再去弄点儿证据,可他已经搬家了,不知去向。”
少时毁古董悔恨至今
对于文物,吴树内心怀有歉意。“‘文革’初期,我刚初中毕业,和同学们一起到处破‘四旧’,见到老物件,比方说老瓷器、老画,就砸,就烧。后来长大了,知道那是对历史文化的犯罪。”年轻时的行为让吴树万分懊悔,此后他敬畏文物视若神圣。“这几年目睹走私、盗墓、制假,觉着文物的可藏性和观赏性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有一次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听到一个四五岁的小孩指着那些文物展品不停地跟他爸爸说,‘这个咱家也有、那个咱家也有’,最后还来了一句‘这些古董也是在潘家园买的吗?有假的吗?’我当时想,假若头些年博物馆收藏的那一批‘北魏陶俑’赝品没被识破,如今还不得就摆在展厅里让人顶礼膜拜?许多真的国宝给外国人抢去了、走私去了,假文物让我们自己来‘捡漏儿’,这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
外国人来华见识作假
在吴树看来,中国文物业现在面临的问题极为复杂。“前几天我去采访瑞典哥德堡西方古董公司董事长BjoruGremner先生,他经营中国古董30年了,对中国古陶瓷鉴赏很有一套。他对我说,现在到中国来不是为了买真货,而是为了见识作假做到什么水平了,好提防在外国买到中国输出的赝品。”吴树说,另外,市场的过度炒作,使文物的自身价值受到误导,导致尔虞我诈、骗术为王的拜金主义狂潮泛滥成灾。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方努力,期待管理文物的行政者去动脑子。作为写作者,我不企望一本书能对目前混乱的中国文物市场起到什么大作用,只想用我所见、我所思,给管理层进言一句:再不认真治理,中国的文物业将陷入万劫而不复。”
吴树计划明年写完《谁在收藏中国》续集,假如身体允许,他还想写一部瓷玉方面的古董打假谋略——与专家的套路相反,不教别人如何辨真,只用自己的实战体会、受骗记录,与藏友交流如何“打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