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观众表现出了对电影空前的热情与包容。
“中国老百姓什么电影都喜欢。”这是中影集团营销分公司的总经理蒋德富近年来的经验之谈。《大内密探灵灵狗》口碑超烂却票房过亿,成为暑期档卖座冠军;一公映就引来一片骂声的《气喘吁吁》也能在上映一周获得2000万的票房;国庆档的《建国大业》预计票房将达4.5亿;《风声》在公映前便喊出“票房超三亿”的目标口号。
第一周票房靠强大的宣传忽悠,第二周以后开始靠积累的口碑。就算忽悠和口碑都是虚幻的,但这些动辄上亿的票房,却绝对实在。
周末院线的人头攒动给所有投资方打了一针强心剂,一年之内小影视公司如雨后春笋的成立正是因为狼看到了肉的结果。在过去的6年,曾萎缩到一两千块的银幕,已经重新发展到四千八百多块。电影票价没有上涨,人们的购买力却在上升,花钱去电影院看电影,也变得是“看”比“电影”重要得多的一种生活、娱乐方式。中国电影“黄金十年盛世”真的已经来到了吗?
什么样的影片能赚钱?
今年好像什么片子都能赚钱,无论它是被人夸还是被人骂。“80后喜欢大片,年纪稍微大一些的观众喜欢看老片子。相比好莱坞大片,老百姓更喜欢看国产剧。很多人喜欢喜剧,甚至喜欢革命电影,他们愿意看,喜欢接受红色经典。在有些山区,我们的一些二级市场,老百姓喜欢看小品电影,比如《举起手来》。”这是蒋德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到的观众喜好。
而说到“为什么差电影也能有好票房”,影评人关雅荻答曰:“可以归结于目前最大的状况,就是电影质量提升的速度远远落后于电影市场发展的速度。”
“二八理论”,赚钱的是20%
电影赚钱之后总能分析出很多原因,然后如法炮制。但是市场规律并不是只要你复制了一个成功的范本,你就能成功。关雅荻说:“失败的电影才更值得关注。电影遵循‘二八理论’,赚钱的20%,赔钱的80%,但是赚钱的那20%的片子,也许就能打平赔钱的那一部分。失败也分两个层面,一是市场上赔钱,另一个是创作失败。比如说《气喘吁吁》,票房5000万,它最终能打平还是赔钱说不好,没准还能挣到钱,但连这种电影都能赚钱,对市场的伤害到底有多大?《追影》本来就3000万票房,没什么好说的。但是《大内密探灵灵狗》的票房竟然过亿,竟超过了《窃听风云》。所以电影创作本身是一方面,但是市场是否需要,市场本身是否有问题,未来潜在的隐患有哪些,都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山寨电影、王晶无厘头喜剧一定有它的市场,应该占据固定份额,但是是否要占现在那么大的份额呢?它会对市场创作产生错误的导向。”
为什么烂片也能有好票房?最根本的原因是电影市场在发展。看电影这个事情,越来越回归到它的基本位置中去。看电影就是一个大众娱乐消费活动,是年轻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上世纪80年代我们还实行计划经济,那时候全国竟有几万块银幕,因为其他娱乐方式实在匮乏。后来电视普及、录像厅放开、VCD和游戏机等等的出现,都在切割这块电影市场。1999年末、2000年初,全国票房才八九个亿,但是现在两部《变形金刚》的票房总和便能把它们超过去。
“超市做大了才有顾客来买东西。”
“就像超市一样,只有超市做大了,才有顾客来买东西。”这是影评人张小北对今年电影市场繁荣的总结。
银幕块数,是扩大生意的最基本保证。电影市场不可能一直低迷,也不可能一直走牛市。在过去的6年,我们曾萎缩到一两千块银幕,如今又重新发展到4000多块,预计到明年,银幕数量将达到5801块。现在的电影票价格没有上涨,而我们的购买力却在上升。电影正在变得更加丰富多元,各方面因素让大家更愿意去看电影。
赚钱影片切合当下价值观
影评人赛人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说,能赚钱的影片,类型不重要,关键在于能够切合当下人们的价值观,同时有一个非常流畅的叙事结构。比如《非诚勿扰》,虽然口碑很差,但首先有了葛优的明星效应,还有就是切合了当下社会现象,体现了商业时代下的焦躁,在紧张的压力下,个人的幸福变得遥不可及。而真正好的电影,既能令观众产生代入感,同时还能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