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敲门,媒体企业如何出手?
政府:
1、将“分类”进行到底——3分类,目前分两类尚显粗略,细分到三类较适合: 1类政府企业——党报、党刊、电视、广播,国有公营;2类特殊法人企业——一部分传媒,投资主体多元,但国有控股;3、服务类内容,专业类内容,按《公司法》,有限责任或股份制的公众公司。市场准入分类别的宽严准入——独占许可;严格限制少数许可;一般性限制多家许可;放松进入审批许可;登记进入,没有许可限制。3步走:国有独资;国控有限公司,股份公司;非公有资本进入。
2、关注“企业”。一个产业的兴盛,要由一个庞大的企业群托起。企业战略是国家战略。非常奇怪——媒体个体,挂在嘴边的“产业”。90%以上的“小媒企”?改革已经深入到“媒体企业”的微观层面,紧迫需要的是纵向斜街横向通达的企业政策。产业不是企业,集团是企业不是产业。
3、 将“民资”上升到产业战略。大力发展民营传媒集团——上升到产业战略!
1、数量众多,大国企传媒集团吃不下;2、民企的生存能力、成长能力、竞争能力;3、繁荣市场、细分市场的主力军。中国经济发展中,民企的地位与作用。国资委——继续减少国资大企业的数量。切下一大块,民资准入;合法地位;限制外媒,保护和扶持民媒;
“民资恐惧症”?问题没有那么严重:WTO,狼来了,但是羊没有倒下,挺住了;现行的台面下边,有多少民资进入媒体?!该是水落石出,予以规范了。往往,出问题的不是民资。
3、 鼓励竞争,限制垄断——竞争中胜出。反垄断遵循市场基本游戏规则。区域
垄断,全媒体垄断的严重后果、抢钱强渠道,占据稀有资源,长远看,对企业自身和市场及受众,都是弊大于利。
执行反垄断法,限制垄断。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最少应有2个竞争关系的传媒企业。
4、 为“跨地域”解套。解开地区割据和垄断壁垒之结——打开并购之门。“上
市后”企业“拿到钱买不到东西”,在现行管理制度下,仅靠“上市”无法突破产业分割的壁垒,无法实现产业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通。
挥之不去的地区割据和垄断壁垒,其深层是沿袭已久的事关媒体身份、举办、所属等行政制度,如主办主管制度。
回车——将“分类管理”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