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专馆资讯
马未都:收藏是贯穿生命的缘分 文物像自己孩子
来源:中国网 2009-01-04 10:13:00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从一盏聚光灯下跑开,隐匿得不知去向,然后出现在另一盏聚光灯下。20多年来收收放放取取舍舍,不太安分的马未都总能闯荡出一些名堂。

  先是1981年在《中国青年报》上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发表小说《今夜月儿圆》,两个月后,他从工厂调入《青年文学》编辑部,从此,文学界多了一个笔名“瘦马”的青年才俊;数年后,他却主动离开吃香的岗位,“瘦马”销声匿迹;上个世纪90年代初,随着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的热播,马未都作为编剧之一再次进入公众视线,之后趁热打铁,又推出了《海马歌舞厅》;此时,影视风生水起,观众有理由相信马未都将继续带来新作,而他却第二次玩起了“失踪”;直到1996年末新中国首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成立,大家才发现马未都竟然是这家博物馆的主人;2004年,博物馆搬迁至北京东五环外的大山子,更名“观复博物馆”,开风气之先首次引入了博物馆董事会制度;去年年初,马未都又来到央视《百家讲坛》说收藏,他一语惊人,将“床前明月光”中的“床”解释成“胡床”,也就是“马扎”,类似的新解引来褒贬不一的声音,而他本人也像于丹、易中天一样,在褒贬声中成为带有时尚色彩的学术新星,他的铁杆粉丝们自称“永远的马扎”。

  他感叹拥有这样一份人生履历,“我觉得我特别幸运”。今天,他的故事正以每天滚动很多次的频率被央视短片“30年百姓记忆”讲述着。其中,关于他和文物的缘分,在短片里不过是几秒钟的时长,却贯穿着他的生命,在沉沉浮浮的时代变迁和林林总总的人生选择中没有放弃,而是化作依恋和归宿。

  “观复”二字,引自老子《道德经》中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意为“万物同时在生长,我看着你们轮回”。马未都将博物馆定名“观复”,即包含对文物一遍遍观看的喜爱之情,更有一种跳脱物化生命的若有所悟。他希望来他博物馆的每一位客人,都能与馆内藏品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从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觅得一份宁静。

  马未都很享受这样的宁静:子夜时分,喧嚣尽散,青灯暖茶,书籍相伴。自2008年1月9日在新浪开博客以来,他雷打不动每天写一篇,坚持至今已有350余篇。这些博客文章大都是千字以内的小品文,谈天说地,评古论今,文风轻松,却又能巧妙地表达哲思。

  当然,你还可以从博客中看到主人的行踪。他几乎很少呆在北京,而是常在异地,或讲课或签售图书或参加拍卖会,步履匆匆。“宁静”于他而言,并非生活常态,更像是一种追求,是刻意挤出时间为自己营造的气氛。

  从博客里,我知道他数天来辗转杭州、厦门、日本。他从日本飞回北京的第二天,也就是2008年12月15日,我应主人之邀,走进了“观复博物馆”。

  午后的阳光穿过落地长窗,投射在他的脸上。53岁的他头发灰白,小眼睛在阳光中眯缝着,这正好是用于回忆的最温暖的神态。我听着他和文物之间的缘分,听出了欣慰,听出了抱负,但没有听出得意。

  这时候,“观复博物馆”里数千件文物正静静地陈列着,是一种铅华洗尽之后的沉淀。而马未都对文物那种深沉的亲近,应该也是经过沉淀的吧。

  收藏文化的大众化

  古语道:盛世藏古董。尽管盛世的标准不一,但不外乎国泰民安、文化繁盛、百姓生活相对富足。历史上的盛世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当然也包括诸如北宋宋徽宗时期这类“小盛世”,有《清明上河图》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画像为证。

  收藏热大体形成于盛世。目前流行的“从古到今共有五次收藏高峰”的说法就是由马未都总结的:第一次在北宋,最明显的标志是《宣和画谱》、《金石录》等专业书籍集中问世;第二次在晚明时期,史书记载嘉靖万历年间皇帝不朝,政治黑暗,其实当时的社会还有另一侧面,那就是经济富足,文化繁荣,《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等相继发行;第三次在康乾盛世,这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段盛世,长达100年;第四次在晚清到民国初年,这和前面几次不同,主要是外需加大,内需缩小,西方人开始了大肆掠夺;第五次的形成以1993年“嘉德”成立为标志,一直延续至今,收藏者之众、规模之大、领域之广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收藏高峰。

  据中国国际收藏协会统计,国内艺术品拍卖成交额从1993年的数千万元拉升至2007年的219亿元,全国的古玩市场达到60余个,收藏者人数增至7000万。过去只有富贾权贵才能玩得起的文物收藏,逐渐成为大众的共同爱好。其热效应甚至辐射到文物以外的领域,比如服饰的复古、偶像歌手周杰伦的《青花瓷》一歌的传唱。

  对“大众收藏”之说,马未都持保留看法。他最近刚去深圳讲了一堂关于文物的课,来听课的,只有5%的人从事收藏,其余的只是对收藏背后强大的文化感兴趣。严格地说,“大众收藏”指的是收藏文化的大众化,而并不是收藏投资的大众化,绝大部分人的经济实力决定了他是买不起重要文物的,换句话说,他对投资不感兴趣。

  而收藏文化则并不会严格受到经济实力的禁锢。历史上,收藏文化之所以只被士大夫阶层独享,一是因为收藏的私密性,二是因为人和人之间不平等,普通老百姓没有受教育权,他们和精英文化是绝缘的。如今,科教的普及以及商业社会中信息传递的便利,使农村的一个老太太也知道古旧物品值钱。各种收藏知识和市场行情扑面而来,“扫盲”的同时,也极大刺激了欲望,以至一些人把投资收藏看作是暴富的有效捷径,而赝品恰恰迎合了贪婪、投机的心理,大行其道。目前,“观复博物馆”每周设有一个面向社会的鉴定日,老百姓捧着“宝贝们”前来,却得到了马未都残酷的裁定,十件里面都不见得有一件真品。

  对于近来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导致艺术品拍卖频频流拍的现象,马未都不认为这是“收藏热”消退的信号,相反,支撑收藏市场的收藏心理需要冷静才会更加成熟,进而推动收藏市场健康发展。马未都将文物分为两类:“在途”和“在库”。所谓“在库”至少是一代人不卖,类似存入库房;“在途”是指一直在流转途中。西方收藏界,“在库”的占90%,“在途”的占10%;中国收藏界,“在库”的只有1%,“在途”的却高达99%,从中折射出了文物收藏者急功近利的心态,这容易使市场出现“蛤蟆效应”,有人跳水的时候,大家跟着一起跳下去。

  人们对收藏态度不一,有的为乐趣,有的为投资,有的为炫耀。马未都在《百家讲坛》举例时,尽量只说文物不提金钱,“我希望把大家的注意力从金钱转移到文化上,钱带来的快乐往往只是一瞬间,文化却能怡情悦性,带来长久的满足。”比如,他讲到中国人生活中最常见的“椅”和“凳”的由来和区别:“椅”带有靠背,现在说的“倚靠”,就是从“椅靠”演变而来;“凳”的本意是“蹬”,最早并不是用来坐而是用来踩,比如上马凳,后来才演化为临时的坐具——凳。正因为是临时坐具,凳的等级就比椅的等级低,当家里来了重要的客人,一定要让客人坐椅子,而不是坐凳子,这里面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礼仪文化与伦理秩序。

  仅仅凭借《百家讲坛》这一平台就想把大家从关注金钱变为关注文化,这显然不太现实。但马未都相信,只要进入收藏领域,总会潜移默化受到文化的熏陶。他拿上个世纪80年代认识的小商小贩来举例子:“历史上到底有多少朝代,我都说不清楚,可他上来就跟我说‘天显、天赞’,我问这是什么年号啊,他就说在辽代。也许一开始,了解这些知识只是他赖以生存的技艺,他的快乐是由钱带来的;但当你作为一个文化人对他知道‘天显、天赞’表示吃惊的时候,他的愉悦就全来了。”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最终一定是殊途同归,归于文化。”在马未都看来,文物本身既是文化的表现,同时也是引领你走入文化境界的一扇门。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